导读
2018年12月15-1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苏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2018首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在苏州召开。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本次会议以“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与水乡特色”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业内精英和政府管理者等近50人做学术报告,围绕主题进行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本次国际会议吸引国内外近400人报名参会,共同就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的阶段性关键问题开展热烈而深入讨论。
开幕式
从左至右:王雨村、夏健、石楠、陈永平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雨村主持了开幕式与上午的主旨报告,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夏健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陈永平教授分别致辞。石楠秘书长从良渚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传统出发阐释了研究水网地区的历史意义,他强调水网地区城乡人居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原创意义的研究领域。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如何重新认识中华文明中的水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需要我们从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建造技艺等不同层面进行认真的挖掘、总结和研究。他指出,越是地方的,越是国际的。前辈为后来人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文明的范本,传承历史优良的文化基因,不仅有助于破解工业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也有助于我们拨开纷繁的现象,探寻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规律。陈永平校长和夏健院长则表示,这次国际会议中外专家参加会议的中外专家学者的科学解读、思想碰撞,必定能为如何科学推进乡村发展与规划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
主旨报告
随后,大会进入学术主旨报告环节,11位海内外专家围绕主题从国外乡村建设经验、国内乡村建设历程演进及规划前瞻、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关系及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发言。
从左至右:何兴华、王凯、彭震伟、赵万民
学会副理事长,原住建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司长何兴华作了题为“规划下乡六十年述略”的主旨报告,何兴华副理事长从1958年至1977年的公社规划、学大寨规划到1978年至1997年的村镇建设规划和村镇总体规划,再到1998年至2017年的村镇建设管理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三个阶段全面阐述了六十年来中国“规划下乡”的探索过程。
他分析了三个阶段规划下乡中的问题,并对各时期规划下乡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新时期,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规划管理的政府职能正在进行调整重组,乡村规划不能独善其身。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互为因果,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其长久的动力源自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的改善。行业和学界需要摆脱部门主义和学科偏见,从更宽泛的人居实践视野,用人居科学理念和系统理论作指导,对现有规划进行反思。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作题为“中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规划前瞻”的主旨报告。他从中国城镇化的历史与现状、当前村镇发展的主要问题、好的趋势与规划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解题。
他指出,城乡规划界学者从关注城市发展逐步转向对乡村地区的关注。近年来,有关农村发展的高层论坛、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研究项目,以及乡村规划建设的学术机构纷纷成立,这些信息透出: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规划建设管理从目前的城乡分治、重城轻乡走向城乡一体、重点关注乡村。
他以自身经历的香山科学会议、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国际论坛、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等重要事件,指出乡村规划日渐重要。
他表示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城乡规划需要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推进乡村地区规划建设管理的系统化;革新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手段和服务方式,建立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机制、发展适合乡村的环境治理技术;培育乡村精英,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自主化。
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彭震伟教授在会上与大家分享了“城乡融合的上海‘新江南田园’乡村振兴战略思考”,他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解读、大都市地区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战略、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发展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解读乡村振兴发展的特征时强调,要重视内涵的综合化、模式的多样化、路径的本土化。
他指出,大都市地区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应把握三大原则,即乡村发展成为大都市地区功能作用发挥的重要途径;实现市场化的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与流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形成大都市地区新型城乡关系。同时,要处理好大都市地区乡村发展内外部要素及其配置。
他从内涵解读、经典案例、基本原则、规划策略及空间规划策略等方面对上海正在进行的“新江南田园”建设进行了全面解读,从更大范围内对水乡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出很好的建议。
学会副理事长,学会山地学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赵万民教授作了题为“山地人居环境的科学认识”的主旨报告。
赵万民教授对中国传统山水聚居观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对半坡遗址聚居形态、周朝都城形态、唐长安、宋开封、明南京、清北京等古城的建设分析指出,农耕文明时期的山水环境,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理念、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相吻合,构成中国传统人居形态和自然生态的高度融合和生态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山水人居观”。同时,也分享了阆中、都江堰、重庆等地的山水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他强调,山地人居生态观是山地人居环境优良品质的构建,是最本质的支撑体系,是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与环境的和谐。他从城市空间构成整体性、城市紧凑性和有机性、城市安全性和柔韧性、城市三维空间符合性四个方面阐释了对山地人居环境“生态观”的科学认识。同时,通过对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来解析山地人居环境的技术方法。
最后,赵教授指出,对山地人居环境的“科学性”认识需要从历史认识、生态认识、技术方法认识等方面,探索人居环境建设的时代性及其可持续发展意义。
从左至右:沈建法、于立、范凌云
中国香港亚太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沈建法分享了题为“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的主旨报告。他从中国人口迁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与问题、理论与对策。
沈建法教授强调要达到完全的城市化,必须关注三个方面:常规的城乡迁移、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融合与包容,以及城市边缘区的城乡一体化。
沈建法教授介绍了双轨城市化理论、移民融合理论、户口制度和农民工流动的结果、新型可持续城市化的区域人地共生系统方法,指出针对这些的目前研究缺乏系统及综合的解决方案,建议采用系统方法研究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问题。
沈建法教授提出,应该从4个方面解决中国面临的不完全或排斥性的城市化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农村人口、贫困人口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竞争力;进一步改革户口制度,逐步取消户口带来的障碍和歧视;调节经济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收入分配、资本与劳动力回报均合理化;建立有效的生活保障系统。
英国卡迪夫大学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于立分享了“当前国际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挑战、机遇与关键问题”的思考。他对当前国际背景、中国发展的成绩和所面临的挑战、中国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的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发展的角度,于立主任指出,乡村振兴需要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需要精细化、本土化、特色化和优质化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需要制度的创新与改革。
他以英国乡村建设与中国安吉建设为例,阐述了乡村振兴推动可持续的、城乡互动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与空间的路径。
最后 ,于立主任对中国乡村振兴政策和制度创新提出思考,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放弃“大城市倾向”,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推动中心化建设,发挥小镇和乡镇的中心集聚效应和功能。
最后,苏州科技大学学科办副主任范凌云教授作了题为“水网地区乡村振兴:挑战与应对”的报告。她从水网地区乡村特色认识、乡村演进历程、乡村问题与挑战、乡村应对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水网地区乡村振兴的挑战与应对。
范凌云教授指出,水网地区乡村特色可以用“水、文、产、居、人”五个要素来概括,通过对水乡要素与特征认识,可以将水网地区乡村振兴诉求概括为生态宜居、文化振兴、产业兴旺、风貌提升、治理有效五个维度。
范凌云教授分析了水网地区乡村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水网功能衰退,生态格局破坏;保护利用不力,传统文化消逝;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动力不足;空间环境异化,水乡特色渐失;社会问题凸显,内生活力欠缺。
同时,她在应对策略方面也提出来自己的思考,生态修复方面,要理水串绿,有机融合;文化提升方面,要构建网络,显性表达;产业升级方面,要精准策划,三产联动;空间营造方面,显水筑屋,完善设施;在有效治理方面,多元共治,保障发展;区域联动方面,点面结合,区域统筹。
从左至右:Vincent Nadin、Janet Mary Askew、Anne Moudon、大西隆
此外,与会的海外嘉宾也与大家分享了精彩的报告。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Vincent Nadin教授作了题为“空间规划在欧洲乡村发展中的角色:河流流域的地区资本与政策整合”的报告,介绍了欧洲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环境破坏过程,尤其在水环境方面的破坏。面临水资源的压力与风险,欧盟范围内法律强调保护和提升水环境,阻止生态系统恶化,促进可持续的水利用,保护水生物环境,减少洪涝和旱灾的影响。他通过对欧盟统一的河流流域规划优势的解读分析,提出对欧洲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指出要加强规划的策略性和愿景性,增强机制的整合,加强功能区规划,为“地区合作”提供资金。
英国皇家规划学会前主席,欧洲空间规划理事会英国代表Janet Mary Askew作题为“城市地区之外的规划和政策:英国经验”的主旨报告,她从“城乡互动”、“国家规划指定”和“英格兰规划体系”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英国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政策制定经验。
国际城市形态学会前主席、创始人,美国华盛顿大学Anne Moudon教授,围绕 “交通模式,城市形态与公共健康”这一主题,强调交通与城市形态及公共健康的关系,同时通过大量数据和示例阐释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交通发展如何影响公众健康,并提出“大力发展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来改善城市交通及公共健康”这一建议。
日本都市计划学会前会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丰桥科技大学校长大西隆教授以“城乡关系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就城乡融合发展角度提出紧凑型发展模式以改善当前日本城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2月16日,四个平行论坛将同时展开,主题分别为”新时代新型城乡关系”、“水网地区乡村振兴”、“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水乡生态与文化保护”,此外,本次论坛特别开设青年规划师论坛与学生论坛,为青年规划师和学生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苏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每两年一次。旨在为国内外规划及其相关专业的同行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围绕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的阶段性关键问题开展深入、持续的讨论交流,推动我国水网地区新时代背景下的城乡转型发展,对全国具有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