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聚焦“地域特色风貌塑造中的治理创新”,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于9月27日—29日在贵阳市成功举办。
与会代表合影
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城市学刊》编辑部、贵州省城市规划协会、贵州省风景名胜区协会协办,聚焦“地域特色风貌塑造中的治理创新”主题,安排6场主旨报告及2个分论坛,探讨保护、传承和建设地域特色风貌城市的理论、方法及实践路径,引发参会人员的强烈反响。
会议开幕
开幕式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城市学院教授汤放华主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学会常务理事、专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江苏省设计大师张京祥;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苗理会先后在会议上致辞。
石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指出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的改革命题,如何引领和推动城乡规划专业与行业的治理转向是新时代赋予本专委会的重要使命,专委会也应为承担此重任感到自豪。可喜的是,近年来专委会多次开展相关会议研究、发表文刊,对于城乡治理领域的学术发展与政策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石楠对在贵州召开以“地域特色风貌塑造中的治理创新”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予以充分肯定,并感谢承办方、协办方对于本次会议的贡献。
张京祥 学会常务理事、专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江苏省设计大师
张京祥在致辞中表示,国内、国际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发展逻辑、动力机制发生转变,塑造地域特色风貌不仅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现,本次年会以地域特色风貌塑造中的治理创新为主题,从多元治理角度探讨如何塑造地域特色风貌、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苗理会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苗理会首先代表承办方向各位领导、专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他介绍了此次会议承办工作的情况,表示此次年会将对全面提高城乡治理水平、促进城乡治理创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融合发挥重要作用,希望以此次年会为契机,推动贵州乃至全国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会议主旨报告
主题报告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耿慧志教授,专委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罗小龙教授先后主持。
空间治理重构的湖北模式与路径
李志刚 学会常务理事、专委会副秘书长,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李志刚教授立足于湖北及中部地区的地方性特征,围绕空间治理与地方特性契合的基本思路,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空间尺度入手,深入解析湖北省在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治理方面的创新探索。在宏观方面,强调与水共存,将二、三、四级流域进行划分统筹,形成“小流域、生态美、百姓强”的愿景;在中观层面,通过武汉新城建设,推动实现以武鄂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核独大、空间极化”的局面;在微观方面,重点突出生活空间的治理创新,用社区微更新推动空间修复、用社区治理推动社会修复,达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基于生物多样性提升的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策略与方法——以成都市为例
毕凌岚 学会理事、专委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系主任、教授
毕凌岚教授指出,城市特色风貌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技术、材料、开发模式都趋同的情况下,各地的城市风貌愈发显得缺乏特色,究其原因之一则是缺失对城市风貌有效管控的治理措施。秉持新时代发展理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城市的关系,将生态资源重新融入城市风貌管控具有显著实践意义。她进而从生物多样性原理中挖掘营城理念,遵循生态空间组织逻辑,提出了城市特色风貌规划要素及层级框架,并探讨中国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策略与方法。
县域村镇发展空间格局与治理探析
秦波 专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秦波教授指出,村镇空心化是现在农村发展中较为常见的情况,也是乡村治理重要挑战。基于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的研究,他发现县域空心化村镇呈现“圈层状”的空间分布格局,可分为核心型、发展型、宜居型、自立型、过渡型、潜力型、稳定型、偏远地区型等8类不同类型。从现状以及治理的目标、主体、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民族特色村寨建筑风貌治理路径与对策
王彬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王彬研究员从省市县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村规民约三大方面介绍了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风貌治理现状,对加强特色村庄整体格局、原始风貌的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保留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发展规划,对保护建筑进行修缮。对于风貌治理的路径与探索,报告提出了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规划与审批机制、治理协同机制、风貌治理投入机制、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持机制以及宣传教育与监管机制等建议。
地缘、区域与城市制造——超广域城市的空间干预与治理融合
姚尚建 专委会委员、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姚尚建教授指出,在城市主义政策导向下,人类生活的空间多被简单划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超大城市与腹地村庄构成人口空间集聚的两种极端形态。在二者之间,事实上还有人口稀少却幅员辽阔的“超广域城市”,作为国家治理战略的组成部分,这些建制市反应了我国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较为普遍的城市形态,也是国家空间治理的城市表达。这些建制市面临的地理、社会差异,正是我国国家治理需要直面的典型问题。从空间控制到空间融合,正视地理空间与社会关系的分离,成为超广域城市国土治理与社会治理协同的政策起点。从重建“附近”到治理融合,新广域城市治理发展需要超越传统地缘关系、区域关系、城乡关系的讨论,把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纳入整体性的空间讨论之中,从而形成兼顾生态维系、城市发展的复合治理方案。
风貌管控为体、乡村治理为用提升善治效能的贵州实践
孔维林 专委会委员,民革贵州省委副主委,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孔维林总经理指出,乡镇治理是贵州省城镇化治理中重要一环,然而整体面临着村庄整体环境风貌单一化、农房建筑风貌特色趋同化、风貌管控难度逐渐加大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贵州在健全法规、技术、规划管控、图集参考、试点示范、驻村服务六大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形成了“一张蓝图久久为功、统筹村庄多元管治、聚焦农房分区引导、全程跟踪多式支撑”治理经验要点。
分论坛
分论坛一地域特色风貌塑造治理实践
分会场一由专委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于涛主持。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丁志刚作了题为“省域特色空间规划建设与治理创新”的报告,介绍了江苏省城乡全域空间、沿海风貌片、盐城“生态百里”不同空间层次的特色空间建设创新实践经验。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闾海作了题为“文化传承与乡村特色风貌塑造的江苏实践”的报告,阐述了江苏省乡村建设中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键路径。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土空间与园区规划设计院院长孙鑫作了题为“地域空间基因传承下湖南乡村新聚居模式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地域特色和乡土营造智慧的传承视角下湖南乡村新型集中居住空间模式的形成机理。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规划师冯海波作了题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从挖掘生态文化资源等角度详细阐述了优化贵州国土空间格局的思路。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建筑院总建筑师罗国彪作了题为“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分级分类管理探索”的报告,介绍了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分级保护管理的思路。
从左至右:丁志刚、闾海、孙鑫、冯海波、罗国彪
分论坛二地域特色风貌塑造治理理论
分会场二由专委会委员,天津大学城乡规划系主任、副教授许熙巍主持。专委会委员、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王承旭作了题为“创造-保留-共生:深圳特色风貌塑造中的治理模式探索”的报告,分析了深圳40余年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风貌塑造方面的实践和得失,并介绍了深圳近年在城郊互动、蓝绿融合等方面覆盖全市域的风貌塑造实践。专委会委员、深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盛鸣作了题为“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喀什城市总体设计与风貌提升思考”的报告,以总体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喀什风貌提升和空间提质的有效路径。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副教授周恺作了题为“景观正义:为和谐栖居、文化认同和权利共享而营造场所”的报告,对景观正义的理论构建、基本概念和实践应用进行介绍,提醒设计师关注景观正义或非正义问题。上海大学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城市更新》编辑部主任王剑作了题为“城市更新、社区生活圈营造与数字化赋能”的报告,总结梳理了上海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治理实践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未来数字化、精细化方向转型作了探讨。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何思黔作了题为“基于景观基因识别的景村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以贵州省六枝特区高兴村为例”的报告,探讨了景观基因与景观融合模式结合的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
从左至右:王承旭、盛 鸣、周 恺、王 剑、何思黔
年会闭幕环节颁发了本年度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评选的年会宣讲论文证书,表彰了优秀工作者。来自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孙鑫、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何思黔获得论文证书。解洪图、赵伟、王承慧、李欣、周恺、吴康、陈宏胜、栾晓帆8位委员获得2021-2023年度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优秀工作者”称号。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