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第九届中国城市治理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召开

2024-10-31 09:1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第九届中国城市治理与学科发展研讨会于2024年10月26日在北京城市学院圆满召开。会议主题聚焦“构建智慧高效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

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治理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促进各高校专家学者就城市治理诸多议题开展深入交流探讨,2024年10月26日,第九届中国城市治理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城市学院圆满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协办,北京城市学院承办。

会议以“构建智慧高效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收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六十余份稿件,吸引了百余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城市治理领域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与创新、数智经济赋能城乡治理与发展、城市治理创新与实践、城乡规划与空间治理,以及城市治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共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治理的新路径。

一、开幕式与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议程分为开幕式与主旨演讲、学术分论坛和闭幕式三个环节。上午,开幕式由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主任杨培玉教授主持。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谢佳宏代为宣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孙施文,以及北京城市学院副校长胡丽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共同强调在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中加强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平台,进一步深化各方对于当前城市治理热点问题的认识,推动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

1.jpg

2.jpg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随后,主论坛环节中九位特邀嘉宾围绕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2.png

宋贵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会长

北京师范大学宋贵伦教授以“体系化学理化:中国社会建设创新发展的新境界”为主题,强调了推进中国社会建设体系化、学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提出,要从文化、实践、理论和政策四个维度出发,围绕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动员和社会运行六大体系构建,探索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实现路径,并指出,构建社会建设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是推进社会建设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突破口,也是推动整个领域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够促进相关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能为中国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从而开启创新发展之路的新篇章。

3.png

刘旭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三级职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刘旭涛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传承”这一主题,首先对比了中西方在现代化进程及社会治理模式上的差异。他指出,在当前这个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VUCA时代”,中国传统治理的思想和方法重新展现出了其独特价值。刘教授认为,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应当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这不仅包括五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社会治理经验和深厚的文化遗产,也涵盖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一个世纪所取得的成功实践。这种体系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产物,它体现了对本土实际情况深刻理解下的内生性演化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新时代下出现的各种挑战,并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4.png

章文光  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章文光教授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享。章教授强调,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将城乡融合中的“要素-服务-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驱动-状态-回应模型”相结合,构建全面的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框架。他进一步指出,创新驱动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应该建立一个包含政策驱动、产业运营以及研发支持三个子系统的城乡创新系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来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并通过持续的研发活动保持长期竞争力。最后,章教授提出了通过三个阶段的治理策略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控制体系:首先是社会化学习阶段,应尊重农村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定位;其次是社会资本建构阶段,要强化信任、互惠规范和和社会网络建设;第三是集体行动阶段,需全面开展制度、组织和技术创新。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有效治理,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促进城乡之间更紧密的合作与发展。

5.png

陆  军  北京大学教授、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民进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大学陆军教授在以“中国城市治理的科学与量化:盲点及其突破”为主题的报告中,对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演进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他基于公共选择理论,指出当前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面临的关键挑战主要集中在非价值化、非结构化、非标准化和非计量化四个方面。具体而言,城市治理过程中长期存在市场的缺位,即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及供求关系的作用,从而使得公众偏好难以显现、投票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数规则下的悖论,难以形成集体决策、个人效用无法有效加总到社会总体,以及社会福利和伦理评价等诸多困难。针对上述问题,陆军教授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信息,帮助政府更准确地了解居民需求偏好和社会动态;利用数智化技术,开发智能算法模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通过对社会福利函数的研究,尝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支持公共决策过程中的模拟预测和效果评估等。

6.png

杨宏山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杨宏山教授在关于“城市韧性治理的‘平急转换’机制”的主旨报告中认为,随着“乌卡”(VUCA)时代的到来,社会流动性显著增强,城市管理面临着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多重挑战。为了提升城市治理的韧性和适应性,他提出构建一种“平急转换”机制,以应对不同场景下的治理需求。杨教授指出,“平急转换”机制的核心在于根据城市问题的属性将其分为应急和常态两类场景,并根据场景演化在不同治理模式之间进行转换。面对重大机遇、突发事件或危机情况,由于其非连续突变、深度不确定性以及时间紧迫性,需要采取政治引领的整合治理模式,强调快速响应和集中指挥,迅速调动资源并做出有效决策。而在日常管理和较为稳定的常态场景下,则应建立协商平台和基本规则,采用规则引领的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多方参与、共同商议的方式制定政策和行动计划,促进各方利益平衡与协调。此外,杨教授建议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了解城市运行的问题情境,提高预测准确性;借助全景敞视效应增强信息透明度;引入新的治理工具和技术,支持更加敏捷的决策过程。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从常态到应急状态的平滑过渡,从而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的韧性。

7.png

田莉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分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田莉教授在题为“国家-社会关系演进中的空间治理:土地发展权-规划权的视角”的报告中,系统梳理了“国家-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并指出,在当前国家战略从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从增长规划向城市更新转型的大背景下,空间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定位。她将空间治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3):在财政包干制和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以《宪法》修正案、《土地管理法》和《城市规划法》为标志的空间治理开始初步探索;第二阶段(1994-2002):央地分税制改革和快速工业化时期,以“土规+城规”为主的土地发展权配置体系初步建构;第三阶段(2003-2018):土地财政驱动的快速城镇化时期,多规并行、“耕地+生态”保护下中央逐步强化管控的空间治理实践;第四阶段(2019-至今):生态文明下的全域空间治理战略,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发展权配置的中央管控进一步强化。在这些不同阶段中,空间治理策略对地方财政、土地金融、城乡居民权益差异等造成了诸多影响。田教授还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关于空间治理的学术研究方向,包括全球产权安全与人地关系、土地发展权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均衡以及“土地发展权-规划权”平衡下的乡村振兴等,旨在通过这些研究,为中国未来的城市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实现更加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格局。

8.png

石  楠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教授在题为“城市规划的历史方位”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从中国古代到新时代“城市规划”语义的演进。他指出,应跳出传统的部门职能和工作局限,将城市规划理解为一个包含三个维度的综合性概念:一是“职能-机构-官员-权力-政策”维度;二是“职业-行业-专家-类型-项目”维度;三是“学科-知识-学者-教育-人才”维度。石楠秘书长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应实现从为增长而规划到为治理而规划的转变,从单一部门的技术工作转变为多方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的协调机制。为了健全城市规划体系,他提出了几点建议:推动多学科协同;重构城乡规划学的价值并促进学科转型;回归中国传统治道智慧和地方事务的基本属性;构建适应现代治理体系的城市规划框架;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学科,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这些措施,石楠秘书长希望推动中国城市规划向更加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9.png

孙施文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孙施文教授在题为“国土空间规划制度建设基础的学理探讨”的报告中,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不仅具有公共政策属性,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共管理行为。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建立以土地使用管制为内核贯穿整个过程的治理型规划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必须与我国的土地制度及其运行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做好土地和空间使用的分布与组织、资源配置和利益协调等核心工作内容。为适应未来空间治理的需求,要在强调对空间要素治理的基础上强化统筹协调各类要素之间关系的规划制度建设。孙教授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应以共同接受的未来目标为前提,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核心功能,解决公认的问题并满足共同的需要,以土地和空间使用为对象进行社会经济的调谐,并持续不断地进行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治理型的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加强多层次、多类型的规划协同;注重各类土地使用活动开展的过程及其要求;完善分区管控下的各种空间使用持续腾挪的时空逻辑结构;改变单一的“命令-控制”式管控方式,探索“控制-调剂”“诉求-反应”“协商-合作”等方式和手段,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空间治理需求。

10.png

刘承水  北京城市学院教授,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双法学会常务理事统筹分会副理事长

北京城市学院刘承水教授在题为“数据赋能中国城市新质治理现代化研究新范式”的报告中,探讨了中国城市新质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强调了利用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数字思维、集成决策、智慧决策、协同治理和以人民为中心等新质治理现代化的范式转向。他指出,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和效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重塑政务服务流程、风险防范与应急管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刘教授还介绍了他所在的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基地在两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建立中国城市新质治理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系统评估城市的治理现代化水平;二是对中国城市的新质治理水平进行排名评价,以促进城市间的比较和改进。最后,他指出了当前数据赋能中国城市新质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包括隐私安全、数据鸿沟和技术与需求脱节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推动中国城市治理向更加科学、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质治理现代化。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城市管理环境,这些精彩的报告不仅加深了参会者对中国城市治理现状的理解,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指明了方向,通过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必将有助于构建更加智慧高效的新型城市治理体系,助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二、分论坛

下午,研讨会分五个平行分论坛同步开展。

13.jpg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与创新”分论坛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与创新”分论坛由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教授魏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袁振龙担任主持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杨积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福云作为点评人,共13位发言人围绕主题展了精彩的发言和交流。

14.jpg

“数智经济赋能城乡治理与发展”分论坛

“数智经济赋能城乡治理与发展”分论坛由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教授姚燕担任主持人,北京城市学院教授刘承水作为点评人,共12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作了精彩汇报并就主题开展了深入探讨。

15.jpg

“城市治理创新与实践”分论坛

“城市治理创新与实践”分论坛邀请到北京大学陆军教授、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副教授朱巍担任主持人,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赖先进作为点评人,共11位与会者围绕主题作了精彩汇报。

16.jpg

“城乡规划与空间治理”分论坛

“城乡规划与空间治理”分论坛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洁晶、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副教授熊妮娜担任主持人,同济大学教授孙施文、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洁晶作为点评人,共11位与会者围绕主题作了精彩分享。

17.jpg

“城市治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分论坛

“城市治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分论坛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波担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裕民作为点评人,来自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湖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城市学院共8名城市治理学科负责人就城市治理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三、闭幕式

19.jpg

左: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马福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社会治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右:刘承水,北京城市学院教授,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20.jpg

左:赖先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教授、国家治理能力教研室副主任

中:王洁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吴玉章青年学者

右:秦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叶裕民教授主持,五个分论坛点评人分别就各分会场的汇报成果进行了总结。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城市治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和跨学科合作,而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探索了智慧高效治理体系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会议聚焦于基层社会治理、数智经济赋能、城市规划与空间治理等关键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并为培养新一代城市治理人才夯实基础。此次盛会面向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供稿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