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第二期低碳生态培训学员心得> 正文

易鑫:构建基于用户需求导向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体系

2015-05-04 09:4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易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1 当代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面临技术发展的挑战

Peter Hall曾经在讨论Manuel Castells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技术的发展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所处的社会实现其潜能。对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全球化世界来说,当代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后福特主义下生产模式的弹性化发展,正在不断地消解原先基于福特主义模式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管理工作向着多元化和多元参与的方向发展。根据联合国人居署报告2009(规划可持续的城市),城市规划工作必须超越克服现代主义模式强调蓝图和土地利用控制的刻板方式,转而选择战略性空间规划作为主要的工具,使绿色议程和棕色议程能够相互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性的治理理念,运用多样性的可持续和生态技术方法,满足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可持续城市发展需求。换句话说,低碳和生态相关技术和规划方法兴起的本质无法脱离其所在的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的基本框架,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模式来说,基本的思路仍然是沿袭了现代主义规划的基本方式,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刚刚通过艰苦努力才初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城市发展情况基本相适应的规划制度体系,但是国际和国内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 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迷信

生态城市及其规划的理念源于早期罗马俱乐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具有较长的思想和技术积累。相比之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则是源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通过“碳排放”这一计量工具,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技术方法被彻底整合到基于“货币经济”的“一般等价物”模式当中来。在这里,笔者并不打算进行戴维·哈维式的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相对来说,更希望指出人们目前倾向于将“低碳生态城市”看作是某些具体的技术手段、忽视其本质上其实是追求构建一套以“碳排放”形式所体现的后工业经济模式的根本动机。

对于很多技术数据来说,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科技研发产业门类,与低碳经济的思想非常匹配,对于制造业来说,如果不能够发展高技术、并运用工业生态学等方法,很难克服高碳排放所导致的被动局面。对于城市规划的专业人士来说,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一个如何实现技术的效益问题,大家通过本次高级培训班纷纷指出,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展示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各地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应当因地制宜,强调低碳生态的理念和思想,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和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相比之下,对于当前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来说,我国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前,就在参考其他国家绿色建筑标准、特别是LEED标准的基础上,出台了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这对于指导我们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建筑工业的质量水平,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各级政府也纷纷在城市建设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生态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和公共建筑中,依靠政府扶持,设计师和开发商也确实推出了一系列规划设计成果,无不以达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甚至绿色三星水平为重要成就,低碳生态规划和建设代表着高品质的建设成就,但是与此同时,龙惟定教授也明确指出,这些绿色低碳建设更多是停留在展示政绩的层面,大量的认证仅仅“预认证”阶段的成果而已,在实施阶段得不到开发商真正的贯彻和落实,也有很多高技术和技术设施,由于维护成本过高,虽然耗费了巨资,但是却难免最终遭到废弃的命运。

3 构建基于用户需求导向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体系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虽然广大专业人员明确认识到需要克服将低碳生态规划简化成追求华而不实的高技术标准建设的倾向,应当把目标聚焦在适合地方发展、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效益当中,而且通过讲课专家和各位学员的实践也确实体现了大量有意义的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充满现代主义色彩、强调大规模土地开发和标准化建设的传统城市规划工作模式,是很难推动低碳生态规划向着用户需求导向的方向发展的。对于某些基础性问题,比如生态敏感区域和大尺度的空间结构问题,大家利用GIS等技术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使早期决策减少对于当地既有环境系统的冲击,但是各方的努力往往也仅仅达到这个水平而已。

对于基于“低碳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践来说,其核心实际上是构建一整套面向用户需求的方法体系,以服务于新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我们可以说做的非常不够,今天的规划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既有的城市规划模式所束缚,缺乏反思和批判性的视角,重新思考城市规划实践如何根据联合国人居署所倡导的发展参与式的城市规划方法,使城市发展真正能够应对多样性的挑战。对于大量所谓的低碳生态规划实践来说,技术的应用很少涉及到使用者需求和城市开发的长期效益问题。而恰恰是因为效益问题,使目前的低碳生态规划实践流于纸面,仅仅停留在政策驱动的层面,缺乏市场和使用者的接纳,更谈不上通过低碳生态规划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这种单纯追求理想性的专家工作模式,在根本上阻碍着城市规划工作的创新,也非常不利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践的推进。对于正在不断向着后工业社会迈进的中国城市来说,是时候考虑随着大量新技术和新思想开展对于现有规划模式的反思和调整,以真正推进我国可持续城市的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