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第二期低碳生态培训学员心得> 正文

谭欣:发挥骨干力量 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2015-05-04 10:1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谭欣 重庆市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本人有幸参加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大学联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能源基金会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举办“第二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高级培训班”,通过参加课堂培训、专业考察、案例解剖、互动交流等教学内容,收获巨大,现将心得汇报如下:

一、收获

本次培训主题鲜明,课程安排科学,内容紧凑,有强大的专家师资团队,学术水平很高,信息量很大,收获更大。本次培训围绕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体系框架、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典型案例等进行教学及研讨,高端对话,使学员在短短几天内较为清晰的明确了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与方向,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等。

(1)明确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框架,了解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动态与前沿理论。在这一热点领域中众多概念理清了思路,看清了方向,解决了“要干什么”及“为什么要干”的问题。

(2)学习到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具体方法,为从理论理念到具体的技术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解决了“怎么去干”的问题。

(3)通过实地调研和实际项目交流分享,加深了技术实践的印象,了解了各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方法与得失,强化了榜样的作用。

(4)不仅是对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专题学习,更是对规划学科发展的高层次思考,让行业从业者在新发展态势下不断把握好工作的重心。

(5)学会搭建起学术技术交流的平台,使行业骨干能方便交流思想与工作动态,为行业繁荣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尤其为信息较为闭塞,参与交流不多的单位开启了学习交流的坦途。

二、思考

1.中国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生态文明是我们的重大选择,低碳生态城市是我们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在低碳产业经济、空间布局、低碳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环境、绿色建筑、生活方式等方面,需要系统地思考和进行安排。这既是理念的重大变革,更有着技术的探索与支持,同时也在各地的实践探索中体现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理论体系构建上,还是多学科的具体分支探索形成的简单新聚合,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理论还有待形成自身核心体系,明确的目标与指标体系。各地的试点项目都还缺乏普遍推广意义,项目偏大偏全,难以计量与考核。部分项目推动困难或有圈地的嫌疑。大家对低碳生态,特别是刚性目标和空间落实,存在是否制约发展的恐惧。

这就需要我们行业的骨干们加强研究和探索,促进低碳生态规划建设的发展。个人认为当规划界反思自身作为的领域与边界,探讨是否应该回归到空间规划时,除了低碳生态产业、绿色建筑、低碳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能源建设、废物处理等)、低碳交通技术等领域的探索与营养共用外,一是加强综合统筹发展,基于空间发展基础上的多领域生态理念与技术的综合运用与协调,发挥整体最佳的效果。二是抓住传统规划领域的重点要素形成重点突破。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的低碳生态问题,绿色低碳的城市设计问题,适应绿色低碳的交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问题等,能形成一定的规划范式来适应应用。三是规划分析,评估等具体技术手段的革新问题,运用结合生态低碳规划的先进技术,大数据、GIS、虚拟仿真模型等进行研究,提升科学性。四是研究政策保障和实施路径,并形成较为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使技术研究的成果能够通过权威方式能够付诸实施。

2.欠发达地区城市要注重在低碳生态建设方面的因地制宜发展道路。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共同的生存环境,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共同的责任。欠发达地区城市处于城镇化快速阶段,城市规模拓展较快,所在区域往往也是生态重点地区和敏感地区,更不能走牺牲环境来实现发展的老路。坚持低碳生态发展的发展理念,要结合各自地方实际,不能简单用光鲜的名词头衔来伪装自己,或找个案例来堆砌先进技术而不具备普遍实施意义。要用科学的低碳生态规划理念来引导规划建设,引导生产生活方式,抓住当地生态因素的关键因子,适度应用生态技术,寻找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次学习对万州的低碳生态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四川盆地边缘,生态环境敏感,城市空间拓展的环境制约因素多,但同时有着城市发展的巨大需求,矛盾较为突出。通过本次学习,我认为万州要坚持低碳生态的规划建设道路,在产业发展上坚持环境友好型,生态经济性。在构建15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时,要合理构建实现环境适应,土地集约,交通配套的空间体系,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合理确定土地开发的强度体系,使集约与宜居找好结合点。研究适应山地城市的低碳交通体系,重视慢行系统,突出公交优先。有计划的推动绿色建筑,加强建筑节能节地。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可以探索部门新技术,如山地雨水防洪和雨水利用等,通过城市设计,交通设计,工程设计等,做好技术的具体处理。

三、建议

本次培训组织实施科学,学习效果非常好,在较短时间内培训了本领域的一批骨干,可在各地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培训。建议如下:

1.本次培训的安排非常紧凑,信息量大,但限于时间有限,部分内容的学习还在基本内容构建,理论层面和具体案例偏多,在技术方法层面偏少。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对涉及的技术方法内容予以重点辅导介绍,可能效果会更佳。

2.本次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同事间还通过课件交流提供了资料。但学习消化有一定过程,资料掌握也有限。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推荐或配套一定书面资料,便于集中学习参阅。

3.本次集中主题类培训效果很好,时长合适,建议学会和高校可长期举办本系列培训班或类似主题的培训,还可扩大培训面,可收取一定培训费用。还可针对欠发地区,地级市、县层面的规划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规划水平,增强学会的影响面。

4.建议加强跟踪与交流。通过搭建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可安排一定的后续交流活动,继续加强理论探索,实践运用,地方建设,可在不同类型的地区城市轮流交谈研讨,或对地方进行会诊规划服务。万州欢迎学会组织到万州研讨,分析,交流。

最后,本人十分感谢学会及本次培训的各组织方,能提供机会参与这次高水平的学习。希望有机会多参与学会的各项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