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第二期低碳生态培训学员心得> 正文

朱健:城市规划需加强科学性 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

2015-05-04 10:5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朱 健 浙江省海盐县城乡规划局 局长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南大学等单位主办的第二期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高级培训班,这次培训不仅系统地学习了低碳生态规划方面的知识、了解学术和实践的最新进展,而且得以知晓、认识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行业翘楚新锐,培训期间主办单位的精心安排和同学们孜孜不倦的学习讨论氛围令人感动和怀念。通过这次培训,使本人深切感受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活力和凝聚力,备受鼓舞,深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必将迎来规划的春天。

本次培训的课程设置既全面又前沿,特别是一流专家学者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使短时间内系统掌握成为可能。短短六天时间的课程设置无可挑剔。

第一课张泉副理事长的《低碳城市规划总体概述》,清晰界定了低碳城市规划的领域、框架、方法和制度等内容。Ronald Wennersten教授作为来自发达和先行国家的学者,其对国外理论与实践不能照搬、科学对待的态度,以及对于中国国情的了解令人印象深刻,跨部门的合作与整合、指标化繁就简、DPSIR模型、城市韧性,以及几个“知道”和“不知道”的解说很受启发。第一次有幸聆听王建国教授的《城市和建筑设计的自然之维》,结合、依据自然进行设计是城市和建筑设计的根本之道,低碳生态回归设计本源。本次培训收获最多的课程来自于王炜教授的《低碳城市交通》,这是因为本人关于城市交通的知识缺乏,在实际工作中交通也是极为棘手的问题,王老师的课程给予了很好的解答,系统提出了交通引导、先导的理念和方法。龙惟定教授对于绿色建筑、能耗和节能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同时指出了高技术在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中使用的原则。培训安排的林文棋 、薛松、易鑫诸位老师的案例讲解,从正反方面加深了对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解。李京生教授、赵珂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肌理分析(屯田理念)、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理念,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理解、运用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启发本人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探索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王江燕博士的《可持续城市规划原则与案例》,总结提炼了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其介绍的社区级别的改造案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规划接地气的生动案例。培训压轴来自于叶祖达博士的《低碳城市与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从技术到管理》,叶博士理清了气候问题的由来和本质,使我们对低碳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预见,同时其结合实践案例的讲解也使我们认识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在操作层面的难点和重点。

培训课程设置的另一个精彩之处在于安排了相对充分的交流讨论环节。以本人所在的第2小组为例,因讨论热烈而不得不延时,每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工作实例进行了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也指出了很多问题和不同见解,参与讨论的刘老师等给出了更加全面的分析评价。讨论过程是思想碰撞和产生火花的必要环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获益匪浅。每位同学的讲演都很精彩,我们组有三位同学,哈尔滨市规划院张克军的《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低碳专题研究》、广东省规划院杨嘉的《广州教育城低碳生态规划与实践》、山东大学王金岩《Block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文化审视》三个案例,正好从城市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阐述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实践。由于本人是唯一来自规划管理部门的学员,因此本人介绍的关于海盐低碳生态规划实践的故事意外地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从基层实践和发展背景的角度来阐释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探索。通过这次培训,结合案例汇报,我也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完善改进。

除了满满的收获之外,我也想谈一些问题和不足,虽来自于培训期间的感受,也表达了本人对城市规划行业的期许。

一是城市规划需要加强科学性,增强对宏观判断的思考。日常工作中也有感受,规划编制人员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思维,不能全面的、由大及小地分析问题。在一线基层,规划研究力量薄弱,领导和具体管理人员凭经验感受会意识到需要开展某方面、某个对象的规划研究和编制,但相关任务和需解决的问题并不明确或正确,需要专业单位帮助梳理,如果专业单位也直接进入未经论证的“题目”,科学性必然发生偏差,即编制单位需要对于基层提出的“题目”进行考证论证。

二是作为应用型学科,城市规划还应加强科研、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衔接。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来源广泛,是各个院校、设计单位的中坚和新锐,代表了我国城市规划行业的现状水平和未来希望,虽然在各自领域都很有建树,但整体感觉还是各管一段、缺乏整体综合性考虑。

三是加强对城市规划的信心和底气。来自规划编制单位人员,表达了对现实工作的无奈,在工作中也有体会。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城市政府的主要调控工具依赖于城市规划,规划人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其次,面对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要求,例如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如何实现跨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城市规划也是最好的平台;最后,关键是加强规划行业和人员自身建设,事在人为,不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有所作为,积小胜为大胜,积极推动公众参与,争取最大公约数,建立城市规划的更加多元、平衡的机制,发挥规划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对于组织安排十分精彩的培训,唯一的建议就是多组织、多安排类似活动。我们将肩负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和理念发扬光大的使命,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希望我们培训班的老师同学们加强联系,能再次相聚汇报学后的所行所思。

(感谢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大学联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能源基金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精心组织!感谢石楠秘书长、张泉副理事长、Ronald Wennersten教授、王建国教授、王炜教授、龙惟定教授、林文棋博士、薛松所长、易鑫博士、李京生教授、赵珂教授、王江燕博士、叶祖达博士的精彩讲授!感谢曲长虹副秘书长、王承慧老师、张国彪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辛勤付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