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正文

李志刚:广州非洲族裔聚集区的跨国商贸主义、重构和演化

2015-06-19 17:4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4月10日,中山大学教授李志刚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的平行论坛上作了题为《广州非洲族裔聚集区的跨国商贸主义、重构和演化》的报告。李志刚教授揭示了非洲社区与当地居民群体关系的变化,以及由“广州非洲人”问题的淡化或升级所带来的不对称效应。

李志刚 中山大学教授

中山大学李志刚教授发言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广州黑人”--城市问题。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移民新的目的地。在这股新移民浪潮中,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邻国在内的居民纷纷移居中国。近几年,到广州的非洲人也逐年增加,据广州大学2014年的一项报告,广州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非洲人聚集地,非洲人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00000。百度上也有关于广州黑人的介绍,“广州黑人是指那些移民来到中国淘金的非洲黑人。这些非洲黑人除了少数具有合法入境资格外,绝大多数是‘三非人员’,他们主要聚集在广州的小北路、站西路、三元里等聚集区,其中天秀大厦已经成为广东黑人的商居集聚区之一。广州如今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非洲人聚居地’。”

第二部分广州非洲族裔聚集区。“跨国商贸主义”,指的是跨国商贸者跨越国界所创造和维持商贸活动,以聚居区族裔经济为基础,以跨国流动的族裔群体及其所在地方空间为载体,推动地方重构的进程。广州的非洲人来自非洲的不同国家,最大一群来自西非。他们主要进出口纺织品、鞋子、化妆品和电子产品,大部分黑人都是短暂停留,纯粹进货的一般停留一星期左右,加上运输监督会持续停留三星期;大部分非洲商人是想带一些资本回家投资,而不是把居住在中国视为长期目标;另一小部分成立运输公司、经销处或其他相关服务的黑人则长期居住广州;一小部分广州黑人与居民结婚定居。从中可以看出,跨国商贸主义的显著特征是过境业务活动和团体依恋性。广州的非洲人的高度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也导致了其数量很难确定。在社会、经济、政治高度流动、灵活、不稳定的背景下,全球和地方的动态关系变成了一种瞬间关系,这反映了全球城市社会空间转型的不稳定性。全球社区社会空间的随意性、边缘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了这些空间不断被重塑。广州非洲族裔聚集区也在不断的重构和演化。广州的非洲城镇-“巧克力城”,该地在1990-2003年是一个新兴的族裔经济区,2004-2007年是一个繁荣的族裔经济区,2008-现今已经是衰退的族裔经济区。过去十年间该地区的空间重构与转型,造成了该地区状况的弹性特征。随着中非关系在全球、地方层面的崛起,地方层面的社会空间变革与之形成了一种不对称效应。接着,李志刚教授揭示了非洲社区与当地居民群体关系的变化。在2009年,他们调查了 50个中国商人,其中只有40%的中国商人喜欢与非洲人做生意。而当地人描述非洲商人的话语中,只有21个人对非洲商人进行正面描述,41个作负面评价,比如“低素质”或不礼貌(15)、斤斤计较(8)、不诚实(5)、烦人(5)。之后,他例举了当地媒体对广州黑人问题担忧的报道,指出非洲人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变化以及由“广州非洲人”问题的淡化或升级所带来的不对称效应。也就是说,地方对诸如非法移民、埃博拉病毒或者社会群体关系的担忧等因素,往往会破坏既有的平衡格局,而非洲定居者则利用这些问题的国际敏感性,以求得新的平衡。可以看出,“南南流动”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讨论和总结。广州非洲人的故事及跨国商贸主义具有畸形、浮夸、污名化这些根深蒂固的特性。广州非洲族裔聚集区代表着“阈限的空间”:隔离和重塑转换的空间,代表着一种模棱两可、边缘化和过渡的状态。动荡的移民政策,即当地的状态,是这种阈限空间的主要驱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世界城市的标志是不稳定的社会空间重置。一切变化的如此强烈和迅速,除了定量研究或政治经济方法,城市研究需要更深层次的民族志研究去探索世界城市的真相。

(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