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正文
编者按:
2015年4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王雪梅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的平行论坛上作了题为《大都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变迁、新常态与治理》的报告。王雪梅梳理了城市社会学人类生态学理论;遵从人类生态学范式,将城乡结合部社区看作是特定社会群体聚居、为适应环境而建构的具有地域性和地方化的功能关系系统;探寻此类社区的形成机制、组织特点及变迁规律,并据此反思和讨论大都市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的政策取向。
本次报告源于王雪梅主持的北京“十二五”规划的课题--首都流动人口聚居区:新社会生态与社会管理创新。基于人类生态学、生态复合体理论,作为一个范式框架,研究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管理如何创新。王雪梅在肖家河五个社区做了一些研究,包括参与观察、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在2010到2012年,北京市政府对城乡结合部所谓的重点村进行集中地整治,把这些社区全部拆除,当地的居民或者是异地回迁,或者是当地回迁,这些流动人口被打散。本次研究的重点关注是城中村,其中有三种形态,村委会型、村改区型、村居混合型,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流动人口。由于流动人口的高度聚居,导致城乡结合部社区发生结构与功能的转型。一方面,在人口构成上,具有异质性,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本地人中既有拥有城市户籍人口,也有农村户籍人口;另一方面,流动人口比重逐渐增大,甚至出现倒挂。据统计,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倒挂村”有667个,倒挂且聚居总量在万人以上的81个。
接下来,王雪梅以肖家河这个个案,简单梳理了社区的功能怎样发生转变。首先,征地改变社区,肖家河社区征地农转非,土地利用的方式有了变化,以前是种植业主体的功能,这个关键的功能丧失了,如果把社区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和环境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调解性的功能。而关键的功能弱化或者丧失会使得这个系统脆弱,变得不稳定。因此,由于征地使得城乡结合部区域呈现衰落。其次,本地的居民怎样适应这个社区的衰落。利用交通地理条件的便利,可以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当地人会出租房屋。起初肖家河吸引了几个或者一批的外来人口来此地区居住,尔后如同滚雪球一般,通过地缘、亲缘、友缘、业缘的引带作用越聚越多,仅仅几年时间,在此居住的外来人口已达3万多人,是本地居民的7倍多。 据肖村社区居委会2003年统计,社区本地户籍人口2234户、4198人,流动人口超过3万人,本地居民与外地人口的比例严重倒挂。
王雪梅认为,流动人口聚居区是一个问题。首先是向周边的转移扩散,新的流动人口聚居在不断地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地区,出现四大“新常态”。第一个“新常态”,未来20年城乡结合部仍将是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需求的主空间。而为什么流动人口会选择城乡结合部?中心区有三个排斥导致流动人口选择城乡结合部居住,一是中心城区的生活成本的排斥,二是城市公共住房的排斥,三是正规住房市场的价格排斥。这都使得收入普遍偏低的流动人口只能到城乡结合部寻求非正规租赁渠道,导致全市70.9%的流动人口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第二个“新常态”,转型社区的功能之一就是为流动人口提供缓冲性的生存空间。在聚居区里有三类流动人口,第一类以单身为主,仅仅在聚居区里租赁房屋居住,在聚居区以外地方就业。第二类,已婚夫妇为主,不仅在聚居区租赁房屋,而且在聚居区内或附近就业;第三类,以家庭为主,已婚夫妇及其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均在此租赁房屋,在聚居区就业或聚居区以外地方就业,但子女在聚居区附近受教育,家庭在社区内有社会交往,展开较多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哪一种,流动人口聚居区都是融入城市的跳板,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催生很多的城市中产阶级。第三个“新常态”,流动人口合理聚居社区和流动人口过度聚居社区将在城乡结合部地区长期并存。第四个“新常态”,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治理难题并未根治,重建社区治理问题有待破冰。
针对这四大“新常态”,王雪梅进而提出了新常态下社区治理的思考。首先,要以“善治理论”为基础。要统筹考虑城市发展、城乡结合部当地农民和聚居在此的流动人口的利益和需求,寻找共同利益、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聚居区善治的前提是善待流动人口,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从忽视到重视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第二,从漠视到回应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日常生活、社会支持、社区归属、城市社会融入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第三,从误解到理解流动人口聚居区问题的根源。流动人口聚居并不必然导致“问题”。
最后,王雪梅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第一,适应流动人口对低廉住房的刚性需求,放缓拆迁,满足流动人口对低廉住房的需求。第二,对聚居区实施有机更新,推动城市“精明”增长。总之城市的规划可以采纳旧城有机更新,着眼城乡结合部的修复,而不是破坏。第三,在流动人口过渡聚居区实行差异化的管理。在流动人口合理聚居社区,探索以流动人口融合为导向的社区合作治理模式。关于怎样促进流动人口对社区的融合,怎样建构一个新兴社区治理的模式,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