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正文
编者按:
2015年4月10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董楠楠副教授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的平行论坛上作了题为《上海城市公园憩息行为中的社交网络:以复兴公园市民健身团体为例》的报告。董楠楠副教授基于社会调研方法,针对上海复兴公园内39支市民健身组织中高频大规模的复兴九子、杨氏太极等六支进行调查,归纳了公园健身组织的行为规律性及其社交网络的自组织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公园游憩在转型期背景下对市民社交网络的重塑作用。
董楠楠副教授 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董楠楠副教授介绍了将社会和物理空间巨大变迁的公园的社会价值作为出发点到关注公园社交网络的转向。首先提出要将关注点放在绿地、公园与城市的关系上,中央公园本身已经成为城市社会学以及相关的城市功能研究当中一个重要的蓝本;从城市管制和城市空间来说公园不仅承担着生态的绿地或者灾难的避难地,社会功能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其次介绍了在复兴公园对公园社会价值的调查,结果显示公园的社会价值理解是非常宜人、非常舒适的环境,这个环境本身对于有不同需求的人群来说都是社会功能。对于城市公园的理解重要性依次是生态环境、活动场地、历史文化,甚至包括儿童场地以及舒适度,还有日常游戏、运动健康、环境生态、文化、政治、经济和遗产保护,构成了之前人文环境当中整个复兴公园综合社会价值评判的排序。再次,对公园可达性和周边用地功能的分析,反映了由于整个周围用地条件和物理条件变化发生的社会价值变迁。最后通过对公园时间、空间和社会人群的考察,发现公园的社会价值呈现出丰富的差异性。发现对于社会空间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复杂性,最后将关注点聚焦到公园人群的社交网络上。
董楠楠副教授介绍了复兴公园对公园游憩人群的社交网络实证调查。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复兴公园当中市民的健身团体,市民的健身团体提供了非常好的自我组织的形式,这种形式无论是对于社区治理还是从社区和公园的工作参与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组织模式。调研针对复兴公园内三十九支市民健身团队中六支规模较大的进行调查。其次,介绍了对于研究对象进行的社交网络分析,采用社交网络的“密度”、“结点度”、“中心度”等量化指标就健身组织的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这些组织基本上都有一个或者若干个作为组织的核心,内部的改进强度比较强,而且和规模密度也有关系,活动时间长,组织的紧密程度就比较突出;体育组织呈现出单核结构和伞型结构。
董楠楠副教授探讨了公园在市民社交网络重塑和社区治理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从社区公园到公园社区的概念。调研结果发现趋势是公园和社区的本质利益融合在一起。上海从绿地管理走向公园服务,已经和社区实现了很多协同管制的机制,在服务公园标准体系以及公园管理和社区管制共享一体化,在公园服务管理工作数字化的条件下,将发挥公园在市民社交网络重塑和社区治理方面更好的作用。
(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