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正文
编者按:
2015年4月10日,深圳大学李蕾蕾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的平行论坛上作了题为《社会分层与城中村遗产价值初探:公共地理学与深圳案例》的报告。李蕾蕾从公共地理学角度,采用公众座谈、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收集等质化研究方法,讨论城中村作为城市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和保护的可能性。指出,城中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应重点处理不同社会分层构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城中村内外部空间之间的尺度转换关系,以及文化遗产表达与实体空间所构成的人与空间的关系。
李蕾蕾 深圳大学
李蕾蕾介绍了城市更新与城中村遗产意识的觉醒。指出如何认识城中村和文化遗产价值,如何在城市更新或者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保留文化遗产,这越来越成为了从民间、官方、媒体到学术各界都关注的议题,并提出要从公共地理学角度讨论城中村的遗产价值。
李蕾蕾介绍了城中村遗产价值如何评判的问题。分析了城中村生活的群体的分层情况,一个是原住民,另一个是租户。其中又可租户细分为四种,并指出这些群体的情感、记忆、生活经验和认同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这些文化遗产超越了他们这个群体,和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乃至世界的城市化、工业化是有相关的。介绍了城中村的时代变迁和生活群体的变化,分析了各类租户的城中村记忆与情感,城中村的记忆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原住民的角度来看,城中村很重要的遗产价值就是宗族祠堂;对于城中村厂房工人来说,它是类故乡;而对于城中村聚落移民来说是落脚城市;对于城中村落户人家而言是可居社区;而对新一代城中村草根创客而言是创客卧城。
李蕾蕾介绍了城中村遗产价值的辨析与公共地理学分类。指出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城中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半城半村的生活景观、正在消失和转型的非正规生产景观,还有活色生香的城中村的身体感官史以及城中村的草根奋斗精神。半城半村的生活景观不是完全的城市或者村落,里面又有村落的痕迹,比如牌坊或者宗祠。
李蕾蕾探讨了保护和处理城中村文化遗产的三个关系。指出城中村的文化遗产应重点处理不同社会分层构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与代际隔阂、城中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文化遗产表达与空间实体的关系,这三大关系的处理,为城中村文化遗产保护、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想象空间。
(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