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正文

高语杉:社会网络视域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

——以西安八仙宫老街区为例

2015-06-29 16:0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4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高语杉同学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的平行论坛上作了题为《社会网络视域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以西安八仙宫老街区为例》的报告。高语杉同学基于社会网络角度,结合住区规划理论与空间句法理论,针对西安市八仙宫老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从而指导老街区公共空间治理,促使其自我更新。

高语杉同学的发言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她的观点,即站在维护社会网络的立场来看,老街区不能完全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老街区是自己废弃的,自己的社会网络只能断裂,最终政府是不得不去拆掉。因此从留住居民的思路出发,回归到老街区的公共空间改造。

高语杉同学结合2014年西安碑林市政府的东关片区改造项目进行思路探索与验证。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东关片区位于西安市的老城区,历史区位还是非常重要。因此高语杉同学选取了八仙宫周边地区,即矛盾最为突出的一个地区来进行研究探讨。八仙宫,是我国道教非常重要的建筑之一,每年都有三四十万的信客到周边去活动。以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的环境保护为背景,所要研究的老街区位于八仙宫周边,总共七个,从建国以后一直延续至今不断更新。其次,这七个老街区公共空间狭小且杂乱,承载着居民更多的社会活动。根据居住小区的规划理论,老街坊已经隐约形成了一种分级的雏形。这些分级雏形主要强调的是公共空间的分级体系。第三,高语杉同学以空间句法为工具,计算出这些老街区的整合度。颜色越暖整合度越高,居民更愿意到这里来,这里的人气更旺。根据计算,老街区相对开放的空间体系中,已经具备了居住区外部空间与居住区空间,从公众到私密的转换基础。

类比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有6个老街区公共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并且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居民都愿意去那里。而7号老街区只有一条巷的空间,用来作为活动的空间,没有居民可以活动的公共空间,所以7号老街区已经衰败,在还没有拆迁之前,很多房就已经空置了。也就是说能够保持自我更新能力的老街区,其公共空间已经形成了分级的雏形。

高语杉同学还用图片表达了公共空间特征,并引入类似建筑空间限定的一些思路。比如它的空间转向、出现方向性差异、整合度会受到影响等等,这些具体的手法对老街区小尺度改造治理提出了良好的思路。

最后高语杉同学得出的研究结论就是在老街区的有机更新中,可以通过很少的改动,来达到它自我更新的目的。首先就是增加老街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以此提升老街区的自我更新能力。另外就是借助规划指导,让这些公共空间节点分布的更加均匀。另外,因为原先的老街区的断头路很多,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那些断头路都打通。但是在打通的过程中,有的公共空间就消失了,针对这种情况,她提到可以用类似于建筑设计的一些手法,通过空间形态的改造,维护它原来的场所,保留原来的活动。

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就是借助空间句法的原理,创造出适合老街区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邻里交往空间,这对于社区空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方法,为老街区的空间整合提供合理的策略,公共空间结构与社区居民的公共活动需求相适应,合理的整合会使老街区得以维持其原有活力,从而延续居民的社会记忆,保持具有特色的居住形态,对保留城市记忆产生积极作用。

最后结束时,高语杉同学也对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遗憾,即还没有来得及把这几个老街区与八仙宫之间的互动进行研究。另外就是老街区的治理问题也没有妥善的解决。还有就是以后规划中,这些老街区自身形成的肌理不像西安方格网那样规整。那这两个到底是保持现在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还是以后由规划师强行介入,把这些老街区进一步规范化,是此次研究还没有涉及的地方。

(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