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正文

Vilte JANUSAUSKAITE:怀旧是否可以挽救一个地区?

​——立陶宛维尔纽斯的Lazdynai区案例研究

2015-07-01 10:5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4月10日,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历史系博士生Vilte JANUSAUSKAITE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的平行论坛上作了题为《怀旧是否可以挽救一个地区——立陶宛维尔纽斯的Lazdynai区案例研究》的报告。

Vilte JANUSAUSKAITE 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历史系博士

立陶宛的Lazdynai地区是一个大众住宅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群,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历史遗产。然而对于这一地区的建筑是否拆除成为学术讨论的焦点,但学术讨论却很少考虑当地居民的内部变化。二战后立陶宛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于住房的需求随之上升。Lazdynai地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一个大众民居的模范工程,是非常著名的样板区,也是很多人的梦想居所。研究从人类学背景展开,以量化和访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四十年前搬入该区的居住者的调查发现,90%的居民会选择居住在该区,人们对能够在此居住而感到自豪。当时该地区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游客和专家到此,究其原因在于在这里可以存在公共和私有的对话,以及一些建筑风格、绿地等优良要素的叠加,使得居民能与自然更多接触。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大的公共区域和小的私有区域之间相互交汇的地区出现了一些变化。1988年文化遗产清单,在那之后,街区发生了很多变化,实际上大多数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话题争议纷纷,一方面与社会沟通缺乏畅达通道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个街区太新太普通,并不被人们真正看成文化遗产。现在这个街区启动了修复和维修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本地居民的需求,考虑他们对修复的兴趣和意愿、身份认同和社区参与感等。

随着时间的推进,社区演变变得越来越与当初的梦想背离,人们还在使用四十年前的话语进行现在的讨论,尤其是有关本地身份的话题。对于批评者而言,他们指责这些大型的住宅区;对于本地居民而言,住宅区已经传到新一代的居民身上,居住环境对于居民来讲非常重要,同时居民的感受最后也会互相传递和共享。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过去积淀的居民心声可以成为这里的文化沉淀。

(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