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正文
编者按:
2015年4月10日下午,在同济大学2015“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以“交叉学科城市研究前沿讨论”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举行了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同济大学国际政治与关系学院社会学系联合组建的“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参加此次讨论的嘉宾有:Sharon ZUKIN、John R.LOGAN、Jean-AUTHIER、郑时龄、伍江、张庭伟、于海、冯仕政、何雪松、郭玉贵、王春兰、黄怡、于一凡、刘淑妍、仇华飞、朱伟珏、周蜀秦、王兰。
2015年4月10日下午,在同济大学2015“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以“交叉学科城市研究前沿讨论”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举行了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同济大学国际政治与关系学院社会学系联合组建的“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为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新型社会问题的出现。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两个学科的合作搭建了一个稳固的平台。“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 将致力于城乡规划与社会学交叉领域的研究,以空间为视角,以上海为重点研究对象,推动两个学科共同对新的研究方法以及新的城市管理工具进行研究与实验,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城乡规划和城市社会学的实践、教学和研究中,为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决策提供一个新的参考维度。
圆桌讨论的主题是为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评估城市问题以及如何用城乡规划学的方法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找到一个合作的切入点。与会专家发表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学科合作研究的价值
伍 江: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城市规划更偏重于城市建设,被当作一个工程来考虑,因此引发了很多问题。我们目前关注的新型城镇化其重点是城镇化最后红利的分配落实到人的身上去这一关键问题,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而并不是一个工程问题。
伍江 同济大学副校长
冯仕政:城市规划的核心就是人与物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处理好社会和空间之间的关系。社会和空间都有结构,城市规划的核心就是如何处理这两种结构之间的对应,实现其和谐共生。规划学科重视空间结构,社会学科重视社会结构,两个学科沟通的缺乏造成我们花很多钱去规划空间但收效并不明显甚至产生反作用。
冯仕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张庭伟: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的研究犹如病理学的研究,考虑城市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机理;城市规划相当于治疗学,着重于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学科的本质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学密不可分。
张庭伟教授 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城市规划专家
John R.LOGAN:社会学整体上更关注于问题本身而不是解决方案,即便是那些社会学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也一样,公共管理者或者说是决策者经常会问你们的分析很好,但你最后真正想说什么或者想做什么?这就是社会学研究和城市规划研究之间的重要障碍。规划者们要了解“消费者”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规划者倾听社会需求的唯一内容,如果“消费者”是被动消费的话参与度肯定不高。规划者并不是最后的决策者,他们的规划并不一定会被执行或者实施,因为实际的权力拥有者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权力的拥有者有必要聆听社会的需求。
John R.LOGAN教授 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空间社会科学结构中心主任
二、关于学科合作研究的视角
郑时龄:我们对城市的研究还是不够的,面对很多城市问题我们只做规划不做研究。目前城市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先有规划再有研究,而社会学的研究往往是有了问题之后才进行研究。因此城乡规划学与社会学合作研究非常有必要,应该在城市空间这一点上将两个学科结合起来。
郑时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 海: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中国的国情之下推动对空间概念的研究。社会是有空间的,社会关系必须通过适当的空间表现形式表现出来。以中国的发展变化为例,过去三十多年中国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解决一系列空间问题,包括空间短缺问题、空间距离问题、空间产权问题,但现在空间短缺问题解决之后,我们却失去了在空间中与人互动的机会,我们在获得空间成就的同时丧失了社会性。城市规划具体到社区规划并不是一般的规划,而是社会空间的规划。规划要做的就是怎样让人更方便的在空间中与其他人相遇,因此如何将空间和社会结合起来,让空间品质成为丰富社会关系的温床,让社会关系找到实现他们的空间表现形式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于海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Sharon ZUKIN:我们已经意识到了社会研究和空间研究的紧密关系,空间就是社会产物,空间中存在着社会关系的影响力,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在关于权力方面,城市的空间权力掌握在那些控制土地所有权的人手中,他们有权决定要什么时候修改什么东西。权力蔓延于城市生活之中,这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要点。其次是关于抽象空间的概念,我们现在说要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这就是在创建一种抽象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就像淮海路大型购物场所一样,在亚洲的很多城市普遍存在,但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增加城市的社会空间而减少像淮海路大型购物场所这样的抽象空间。
Sharon ZUKIN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与研究生中心教授
伍 江:在西方国家中社会学研究在城市规划中十分重要,在这些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关注于社会关系以及城市的公平性问题。这里的公平性是广义的公平性,包括经济的公平性、种族的公平性以及文化的公平性等。公平性问题在城市研究和城乡规划研究中越来越突出。
三、关于学科合作研究的方法
黄 怡:现在我们已经接受重视社会空间的观点,对中国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来说还应该加上时间的纬度,中国城市社会高速发展,只有融入时间的纬度才能有更加准确的判断。同时我们应该改变长期存在着二元论的思想,用多元论代替二元论,在价值观上进行转换从而找到合理的研究方法。
黄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何雪松:我们也要有理论的创新,中国对于城市的想象受到了西方极大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欧洲风情小镇,我们应该有独特的对于中国城市的想象。城市发展的各种形态在中国社会都有体现,我们的理论创新却很少。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跟踪的数据库,针对一个地方进行三十或者五十年的追踪研究,这些资料的收集对于以后的研究尤为重要。
何雪松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Sharon ZUKIN:社会结构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一些社会学家以机制性的方式来解释,同时会用一些抽象的建模方法,但这并不能真正了解人与人是怎样去利用空间和生产的。我们需要透过社会表象看到不同人群的动机以及冲突,这些冲突可能是显性的冲突也可能是隐性的价值观的冲突。世界范围内社会都存在着极化现象,存在着穷人和富人,他们的地理距离并不遥远,但生活方式截然不同,所用语言也不同,有些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会成为朋友。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城市必须在贫富两极中形成一个平衡。
张庭伟:需要对城市规划和社会政策及其实施进行评估分析。政策分析的结果是要弄清楚哪些是最终要付代价的社群,哪些是得益的社群。政策必须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确定哪家得益,、哪家付代价,第二个层面就是得益的群体要补偿付代价的群体,否则一部分人一直受益,一部分人一直付代价就不可能和谐。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