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专题会议九:“巧于因借,博古出新”

2015-09-22 23:5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5年9月20日上午,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风景环境“巧于因借,博古出新”专题会场召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王磐岩女士主持本次会议。会议特邀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院长贾建中作《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的理与法》主旨报告。李金路等6位分别作了交流报告。约150余人参加了本次专题会场,会议历时三个半小时,演讲精彩,互动积极,讨论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发言主题和交流重点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国家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生态修复、国家公园、绿地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二是因借手法应用,既有因借中国传统园林营造手法和文化传承理念进行的规划设计,也有基于现代大数据发展对人们生活行为方式改变进行的规划设计技术创新探索;三是风景园林内涵延伸和空间尺度放大,与旅游发展、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贾建中:通过生态修复规划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贾建中认为,水质污染,河道淤塞,容量超载,功能退化等城市生态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成为规划设计领域的关注热点。

城市生态修复强调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为主,以外界适当的人工调控能力为辅,优化城市生态空间结构。

从区域、城市、场地不同空间尺度提出了城市生态问题的规划重点和修复策略。

区域层面更重视划定关键自然与文化敏感区域,合理地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将水生态系统纳入区域绿地系统格局。

城市层面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建设区,降低城市开发对自然循环过程的影响,尽可能恢复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具体做法可以水生态因素作为重要因子,划定生态控制线;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城市绿地系统格局。

场地层面着重将园林绿地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对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建筑与小区、城市水系等不同地块,采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构建各个具体的海绵实体。

李金路:中国平潭可建滨海国家公园环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李金路针对平潭综合实验区这一全国独创的地位,结合平潭岛海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和文化资源和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提出应当从一个“岛国”的全局角度审视平潭300平方公里的小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深化矫正,落地生根,建设中国首个滨海国家公园环,以遗产资源保护促进平潭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实现“国际旅游岛”的战略目标。在空间结构上构想“金角、银边、草肚皮”,把缺点变为特点,特点变为优点。

王玉:绿地系统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能动融合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王玉认为,目前城市总规和绿规在编制过程和法定地位上存在着“前与后”、“上与下”的关系,现有的绿规编制缺少与城市规划相对应的规划层级,缺少从“系统”到“绿线”的规划控制,缺少从“目标”到“指标”的规划引导。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整个编制过程中因势利导,革新规划方法,绿规与总规走向能动融合,建立协调机制,统一规划层次,对接工作程序,增加绿线控制,最终形成“一张图+一张表”式的绿地控制管理平台。同时,因地制宜,传承历史,引导绿地风貌的特色性,加强绿地实施的操作性。

朱婕妤:寿山艮岳造园技法在开封古城更新中的运用

艮岳作为北宋皇家园林的代表,以其高超的园林技艺,独特的艺术品位冠绝众园。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的朱婕妤因借其造园手法,尝试复建设计艮岳园和艮岳园林博物馆,为开封古城复兴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古迹展示模式。主要的设计策略,一是因借艮岳“山包水”和“建筑包水”的总体格局形式,追求神似多于形似;二是再现人工水源、水系、水景工程;三是取其精华,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四是建筑布点应用黄金分割的空间比例,确定核心建筑和最佳观景点位置;五是建筑风格仿宋式,但应用现代工程技术营造云雾环境和石洞景观。

刘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博览园区规划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虚拟的真实让人们不再需要聚集便可以方便的相互交流,人群的空间分布日趋离散化,无线网络使用者较少为周围环境所吸引,其活动具有自主性,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引起公共空间需求的多样化。针对这样的行为特点,笛东规划设计院的刘博提出博览园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展示理念、展示方式、空间结构、道路组织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人们行为方式上的转变。展示内容宜从有形技术向无形理念转变,展示方式可由静态单向传递到动态多向互动,空间结构倾向于多个功能节点或无中心的“非线性”结构,交通系统可探索由传统的以主要道路串联核心节点、以次要道路深入各个分区、对参观者进行明确引导的“树型”道路结构,转向不强调道路的引导作用,而是强调道路网络的通达性、覆盖性、体验性和多种可能性。

王睿:旅游休闲空间的引导与功能落实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睿基于上海旅游城市建设目标的分解与资源空间的对应,对上海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和片区空间引导提出规划策略,即以旅游休闲活动区为重点单元,以较高等级景区景点和高品质的公共开放空间为载体,从人的活动需求和体验感受出发,根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服务配套、空间建设潜力等因素,以合理控制空间尺度,分类、分片、分级营造丰富多样的旅游休闲活动类型。

曹琳:新常态下旅游城市发展策略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曹琳提出,旅游城市的发展应在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景观风貌、接待服务、政策管理和知名度上下功夫。新常态下旅游城市的发展策略不应仅限于传统规划的既定动作,而是挖掘文化内涵与特色,以创新驱动,建立三产联动的产业体系,培育多元复合业态,促使旅游城市从景区依赖型向体验休闲型转变;推动旧城更新,重建社区生活空间,再现邻里生活,整顿有历史要素或人文生活特性的巷弄及沿街立面,规划慢行网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政企合作型转变,重视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公私协力推动城市旅游从“增量”走向“增值”。

(执笔:张同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院院长助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