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专题会议十三“乡村规划”观点集锦

——地方实践探索与创新

2015-09-29 16:5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9月20日上午,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专题会议十三“乡村规划——地方实践探索与创新”在贵州举行,论坛分上下午两场,共16位报告人,现将会议报告做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


1.特邀报告《中国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

靳东晓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本研究基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子课题《村镇规划管理与土地综合利用》。

首先介绍了我国村镇建设概况与建设主要成就,以及村镇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的基本情况。

村镇关系解读:小城镇是农村大生产体系中的节点,村与镇在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管理等方面关系极为紧密。

村镇的作用与价值:

村镇是承载我国人口的重要空间;村镇是维持城乡社会稳定的“蓄水池”;村镇是中华文化延续的重要空间载体;村镇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和健康休闲的场所。

乡村地区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元化、差异化。

村镇规划管理与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规划指导思想、方式方法与内容,不适应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农村发展要求;

土地的供给模式与利用格局,不满足土地合理利用的总体目标和乡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

国内相关规划管理探索的得失分析:

规划编制技术与编制内容,规划管理,土地综合利用创新。

村镇空间发展态势:

城乡长期共存,农村适度集聚;

东中西地区的城乡空间将以不同模式集聚,小城镇内部分化趋势加剧;

村镇产业转型升级,新功能、新业态进入乡村地区;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将成为基层村镇建设重点。

村镇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两大转变:

在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尊重村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制定规划与管理策略;

尊重村庄自治传统,规划与管理有限介入,加强协商,保障公共权益底线。

政策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相关规划标准规范;

明确不同部门和不同层级政府的规划管理事权;

划定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对乡村地区采用不同的规划管理模式;

以县为单元统筹构建乡村规划体系;

以乡村自治为基础,创新规划编制与管理方式;

以新技术手段支持村镇规划编制与管理。

2.《统一性与适应性:乡村建设导则编制的思考---以南京江宁区为例》

蒋锐,南京市规划局江宁分局

项目背景:2013年以来,南京市江宁区启动了“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针对这一目标在全市率先编制了区(县)乡村规划建设导则。

导则编制基于逐步推进、分类指导、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保留村庄原真性原则,从类型化、层进式的逻辑框架结构、系统集成、要素整合的内容体系,图文并茂、刚柔并举并济的导控表述方式、建设指导与考核标准的校核对接等四个方面入手,有效对接市区统筹、街道确责、村民参与的实际需要,较好的地协调了政府统一刚性管理与基层建设适宜弹性指导的关系。在分析总结适用于江宁地区的地方性导则编制办法的基础上,期望为我国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带来启示。

3.《村庄规划编制实用方法浅论》

陈伟前,常州市规划院

在村庄规划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社会各界对村庄规划的认可度却越来越低。本研究从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区别入手,分析村庄属性特征,并以几个村庄规划案例探讨村庄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以期从规划编制方面加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

村庄规划应经过调研-酝酿-对接-再调研等多个环节细细斟酌。需要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做有用的、村民喜欢的村庄规划。

4.《保护与传承---“三维度”视角下的传统村落规划技术探析》

丁蕾,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

随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过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困惑。

本研究基于原有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技术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和人的三个维度,简述历“全时域、“全地域”、“以人为本”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观点,旨在探索更具完整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的技术手法。

5.《新常态背景下乡村地域概念规划》

刘彬,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我国正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通过思考乡村经济发展新常态,梳理了四项对应策略。基于乡村低于的角度,从方法创新、思路改革、重点转变三大方面明细明晰了规划创新与变革的具体内容。

益阳新河生态经济走廊是继益阳市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之后,开启的一项重大乡村生态产业建设项目。

编制与实施益阳新河生态经济走廊概念规划师一次规划创新,又是多方协调创建地域片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型尝试。

结论:把握乡村经济发展新常态,江心形成将新型城镇化建设延伸至乡村地域。本次规划为乡村规划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考点,有利于从顶层设计完善乡村地域建设规划体系。

6.《社区规划理念及方法在村庄规划的应用》

李邵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目前我国社区规划主要集中于成熟型城市社区,而农村社区犹豫期由于其特殊的土地权属、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村社利益等与一般城市社区有巨大差别,导致传统的城市规划技术未能很好富裕服务于村庄规划及村庄社区发展。

本研究通过反省目前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总结广州市花都区2013开展的村庄规划经验,从村庄规划工作组织、规划理念、规划方法以及规划实施等四个方面探讨社区规划理念与方法在村庄规划工作当中的应用,并提出农村社区规划工作的建议。

7.《多目标交互:一个村庄布点规划框架的构想》

赵丹,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村庄布局合理性对于推动城乡统筹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基友既有的村庄布点规划实施和研究中,往往难以避免方法和视角相对单一的局限性。

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多目标交互式的村庄布点规划框架,在多元的价值导向和利益诉求中寻求均衡,并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的交互,以实现规划结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8.《基于意愿调查的农牧民安置点引导研究--以拉萨市为例》

朱杰,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研究从农牧民真实意愿出发,通过问卷分析了拉萨市农牧民对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切身需求,在对农牧民居民点现状特征评价和农牧民安置意愿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滞后是拉萨农牧区的共性问题,反映在教育、医疗等设施供给数量的不足和供给水平的不高。同时在道路建设、给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较为滞后。

通过农牧民的比较分析,发现偏远牧区看病难、就学难的现象尤为突出,同时农牧民的安置医院也呈现二元化态势,农民更愿意进入城镇或者安置点生活。文章综合不同地域特征和农牧民生产生活习惯,将农牧民安置点分为城郊型、交通沿线型、偏远地区型三类,从空间布局、安置规模、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差别化引导,突出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理念。

9.特邀报告《中国乡村调查》

张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介绍了建设部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性研究课题《我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安居性研究》的初步研究成果,。为全国总计419个村庄样本构建了矩阵表以划分类型。

建设部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性研究课题《我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安居性研究》

为全国总计419个村庄样本构建了矩阵表以划分类型。

调研情况与样本分布简介。

初步十点体会:

农村发展水平的差异之大超出预想;

村民的主管主观满意性与村庄建设的现实发展程度?不完全匹配;

老龄化是未来农村人口新常态;

农村人口流动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内生动力缺乏是阻碍发展的根本原因;

危房改造与住房建设受重视,但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环卫状况整体滞后;

传统村落的危机:保护还是破坏;

正确对待乡村规划与村庄建设的关系;

重视各级层面村庄的管理。;

后续工作介绍。

10.《农村电商集聚空间演进机制与规划诉求》

张雪,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农村发展的原动力,将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成新常态,但规划领域对此上缺乏重视,有关领域的研究还局限于个案描述。

本文广泛收集其他学科的农村电子商务案例研究和相关媒体报道,基于进行空间视角进行二度分析。

主要结论:

从概念上明确了农村电子商务集聚的关键在于在线经销商。

第一次从产业发展全周期的时间跨度,归纳农村电子商务集聚空间演进的整体规律,将农村电子商务集聚划分为三个阶段。

研究发现,电子商务村庄探索形成了一条基于存量空间、逐步配套设施、自发提升软环境的渐进式发展机制路径,区别于村庄改造、村庄整治等常见模式,不宜套用现行规划体例。

研究发现某些发展良好的电子商务村庄,终极形态可能是“超级村庄”和“全球村庄”,超出我国现有的城镇体系结构,推动新型城乡关系的形成。

11.《广州市“淘宝村”产生机制与经营组织模式研究》

聂婷,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研究以广州市24个淘宝村为例,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解释广州市淘宝村的产生机制和经营组织模式,通过对比各模式淘宝村产生的核心动力,、电商群落构成,和经营组织模式发展,发现房租低廉,、快递便利,、专业市场,、产业基础,、同乡集聚是各类淘宝村产生的共性原因,但单纯经销型淘宝村机器及其产生和发展具有较大随机性,生产经小经销型和仓储经销型的淘宝村具有更强的发展活力和地域根治性。

12.《“农家乐”与“洋家乐”对乡村复兴的成效反思》

邵玉宁,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

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复兴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农家乐”与新兴的“洋家乐”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两种主要开发模式。两种模式对乡村复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研究结合杭州梅家坞、苏州三山岛、以及德清莫干山湿地调研的数据和访谈内容,对“农家乐”与“洋家乐”的经营模式、资本运作以及产品类型进行对比,从经济活化、文化复兴、空间优化和制度完善四个方面,对两种旅游开发模式产生的乡村复兴影响效用进行了探讨。

结论:

多元探索:以洋家乐为杠杆,以农家乐为土壤;

双管齐下:兼顾乡村复兴的人文培育和经济效益;

辅助系统:与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13.《农村社区建设影响下村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布局》

陈洁,上海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乡村地区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结构各异,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所实施的城镇化及乡村建设措施及政策又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供给的实际推进进程和效果也有所不同。

本研究通过文献及山东诸城和江苏溧阳两个案例,从设施类型、层级、布局建设等方面对农村社区建设下的村庄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建设产生的影响研究。

结论:

在设施的内容及功能类型上,重点考虑公益性服务的最大覆盖性。

在设施配置层级上,充分结合村庄建设及改革部署,妥善调整及优化部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层级配置,尽可能结合现有的政府管理层级体系设置。

在设施布局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施共享、功能互补与替代,大力推进不相矛盾的服务功能采取综合楼或组合楼群的方式集中布局,形成村庄公共服务中心。

14.《珠三角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研究--以佛山、东莞为例》

曾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公共空间作为乡村地区建设的重要一环,空间的整体协调有利于整个地区空间的效能和形象提升。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应当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

本研究以佛山和东莞为例,把珠三角地区乡村氛围分为传统型乡村与新型乡村。佛山乡村公共空间体系是以祠堂为核心,广场地位并不高,而东莞是以村广场为核心,祠堂十分少见。

原因分析:在于历史繁荣程度不同;宗族文化与祭祀传统的影响;独特的商业意识;近年来村庄建设的侧重点不同。

启发与思考:传统型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应注重历史的延续;新兴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应结合实际需求;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的核心是引入社区概念。

15.《大尺度地区乡村空间优化技术探索--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卫晓,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研究通过系统介绍珠三角乡村空间优化发展策略研究成果,初步构建大尺度乡村地区空间优化提升的理论框架、技术逻辑和应对措施。研究从珠三角乡村空间发展问题的剖析入手,以“乡村空间认知、乡村空间优化思路和乡村空间优化行动策略”三大内容展开讨论,提出“回归城乡关系与乡村多元价值重塑”,、“构建针对不同尺度乡村空间发展特征与问题的技术应对逻辑”,和“面向新型乡村治理需求的空间管控措施”的乡村空间优化路径。

16.《贵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

汤洛行,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传统村落承载多彩贵州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传习的沃土,也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民族文化的嘉园家园。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贵州省政府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门就加强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本研究以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从法规、体系、技术等五个方面研究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体系和路径。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昊整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