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自由论坛六:“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副中心?”

​——2016规划年会自由论坛嘉宾观点综述

2016-10-09 09:34 来源:cityif 作者:杨 春

建设副中心是大城市为满足人口、用地与经济的快速增长需求、缓解中心城区由于规模过大而产生“城市病”问题而普遍采用的空间优化发展方式。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度推进,国内许多城市相继在总体规划中提出“副中心”或“多中心”的发展战略,令此问题备受业内关注,尤其自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作以来,城市副中心问题又再度升温,成为广泛讨论的热点。在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起并承办了主题为“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副中心?”的自由论坛,邀请到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就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建设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李国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特大城市的副中心应当建成具有区域辐射力的副中心城市

李国平教授认为,要讨论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副中心,需要先思考城市为什么需要副中心。在前阶段的发展中,大城市放任经济优先,简单采取单中心扩张的方式,使城市功能和人口在有限空间内过度集聚,导致城市问题,国民福利降低,生活品质下降,所以提出通过建设副中心来缓解城市集聚所导致的弊端,同时更要审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怎样使大城市更适合人居。

对于副中心的认识,李教授认为,相比于国外城市,中国的大城市在尺度上已经是区域规模,并非是点而是面,在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大城市的城市副中心并非仅是CBD的补充,而应该成为副中心城市。从区域的视角来看,通州不仅仅是北京的城市副中心,还应该是区域的副中心城市,并且应该有几个副中心城市来共同承接主中心功能,构成区域中心结构。

对于如何建设好城市副中心,李教授提出应该重点关注几个方面:一是既要疏解主中心的功能,还要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功能建设;二是要引入高端职能,比如高端商务、高端制造等;三是要建立完备、优质的公共服务,注重生态、宜居建设;四是要避免“卧城化”,实现产城平衡发展。

杜宝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治理研究所所长)

不应简单强调主、副差异,副中心应积极融入区域网络化的城镇体系

杜宝东所长结合前期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工作,对副中心问题谈了三方面认识:第一是秩序性,他认为中心体系的形成是城市发展扩大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主、副中心的思路往往出现在特大城市快速成长阶段,而进入城镇化后期,多中心、网络化将成为城镇功能结构体系发展的新趋势,城市内部未必仅是简单的主、副关系。第二是关联性,在生产资本全球化与国际分工作用下,城市很难仅满足自身职能发展,必须面向区域、面向国际。副中心建设不是简单的城市内部需要,而要实现区域中心的角色转变,联络副中心与未来可能成长的职能地区,使中心体系成为开放体系。第三是不确定性,信息化给城市功能带来巨大变化,很多是规划难以预知的,副中心规划未必要说清楚所有问题,“定制化”只会使副中心的生长受到制约,可以考虑采用逆向的思维方式,而非简单的人为安排。信息化也使城市功能高度混合,加速了传统“中心—配套”体系的瓦解,功能的扁平化转变会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不确定性。所以,未来副中心的调整重点未必是传统的定位与功能,可能会有更多方面的工作。

路林(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所所长)

副中心建设不仅要做好空间优化,关键是配套政策的改革与创新

路林所长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提出的背景以及目前的规划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副中心建设,他谈了几个方面的思考:首先是为什么建设副中心?路所长认为有三点原因:一是解决北京自身的“城市病”问题;二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三是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通过副中心发展树立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的创新示范。那么,副中心究竟要怎样建设,他认为有三个关键点:第一,要按照“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定位,积极进行相关政策的改革与创新,包含城镇化模式、跨区域协同发展方式、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等。副中心建设过程中,空间的优化调整是重要方面,但关键还在于政策的支撑,在于如何与城乡治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对接。第二,要做好副中心与主中心关系的统筹。虽然北京的空间结构从原来的单中心变成了一主、一副双中心,但总体空间发展原则并没有改变,副中心建设是一种新形式的“集中”而非分散,主、副中心仍然保有紧密的时空联系。第三,副中心若要有效发挥反磁力作用,就应当与主中心共同承担首都核心功能。

周定友(郑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副中心要认准一个理念,守好一张蓝图,建设新陈代谢、有生命力的城市

周定友副主任系统介绍了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历程和发展理念。他指出: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一直坚持一个理念,从开始到现在十几年的建设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就是城市应该是有生命的城市,把城市当成一个生命体,表现为共生的城市、新陈代谢的城市。通过老城区的功能外移和新城区的功能补充实现新、老城市的共生。城市中用来支撑城市发展的交通、市政、铁路等相对是不变的,而城市的用地功能却是可变的,有更多种的可能性,比如办公与住宅之间的转换,这就是新陈代谢的体现。

郑东新区的环形城市是城市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每个单元既有主要功能,如商务中心、教育组团等,又各自是独立的、功能配套完善的城市,各个单元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随着城市功能的发展衍生,城市单元可以不断向外延伸、发展,而环形城市之间则配置了城市快速路、河流和市政管线,既减少了对于城市单元内部的影响,又保持了单元之间的有机联系。

毛兵(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以规划意识与方法的转变来应对网络信息时代副中心建设的不确定性

毛兵院长回顾了沈阳城市中心体系的演变过程,详细介绍了浑南新城作为城市新中心建设的规划理念和实施效果。他认为:要实现成功的新区建设,必须改变原来适于工业时代城市问题的现代规划理论,通过创新理论与方法来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给城市带来的新变化。为此,他认为未来副中心建设应该在意识与方法上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规划意识由开拓型向回归性转变,从工业时代生产、制造理念下的经济扩张回归人文和自然;二是空间结构的转变,从分区明确的点、线、面单一结构转为复合结构;三是用地功能的转变,消除空间隔离和用地功能的唯一性,提升复合性与兼容性;四是空间形态的转变,要打破空间界限的确定性,追求模糊性,以交流催化人与自然感悟能力的提升;五是城市环境由景观化向功能化、体验化转变,利用自然环境丰富城市功能、解决城市问题;六是城市风貌向个性化的转变,彻底解决“千城一面”、个性缺失的问题,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运用科技力量,创新城市形象,突出自然和人文内涵。

李忠(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公司总经理)

副中心不仅要具备活力,还要充满魅力

李忠总经理认为,要真正建好副中心,从主中心吸引人口,仅仅有活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独特的城市魅力。他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了建设副中心的十三个要点:

第一,副中心对于人口规模的规划并不等同于实际的人口集聚效果,必须要通过提升城市魅力来把人吸引来;第二,吸引什么人来?人群的选择对于新城的发展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城市塑造成能够吸引优质人才的地方;第三,通过什么吸引人?就是要有确定性的功能,包括行政服务、大规模的人流场所以及确定性的企业等;第四,关注“一老一小”,抓住市民对于子女教育和养老机构的强烈需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老年友好城市,做到各类服务设施的“超配套”,让市民更主动的搬到副中心生活;第五,要有生态意识要给市民可以使用的生态环境,让老人和孩子在城市公园里活动,积聚人气;第六,遵从“宁可窄一点不要宽一点,宁可短一点不要长一点”的设计理念,用小空间彰显人气,积聚活力;第七,副中心要有气势的城市空间秩序,前期应邀请大师进行规划设计,通过轴线等大尺度构图塑造与老城区不同的城市意象;第八,副中心规划的功能一定要十分混合,功能分区应该在大约600米的尺度范围内进行;第九,要通过建设高层建筑体现“城”的特征,从城市形象上还要做到“住宅公建化”,以夜景照明烘托城市活力;第十,建筑要具有多样性,在风格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一定要强调建筑形象的丰富与个性,雷同的建筑形象是副中心建设的大忌;第十一,要形成能够吸引游客的地区,比如通过地标性建筑往往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十二,打造“夜色经济”,通过灯光或焰火活动吸引市民;第十三,副中心一定要做到高度的智慧化。

赵燕菁(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教授)

利用副中心建设契机积极探索下一阶段中国城市经营与竞争的新模式

赵燕菁教授认为,副中心建设特别要注意的是多样性,在功能上,副中心与主中心一定是平行分工关系,要与主中心在体量和功能上有可比性,才能发挥反磁力作用。对于北京这样巨大规模的城市,必须有足够的决心和力度,将最核心的功能引入副中心,否则很难实现副中心建设的目的。

同时,赵教授认为,副中心建设刚好可以作为当前土地制度和财税制度的改革的“试验田”。他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土地财政,土地出让是政府获得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而今当城市发展从增量转为存量,下一个三十年的发展路径和城市竞争模式将完全不同,应当将土地的一次性收益转向持续性收益,以持续支撑城市运行。他建议副中心改革土地出让方式,不再“拍地价”而是“拍租金”,降低土地成本以吸引企业,以租金与税收获得持续的现金流,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另外,尝试 “先租后售”的住宅供给方式,提升副中心的吸引力,解决社会资本占有均等化问题。制度与模式对于下一阶段我国城市走出经济增长困境,实现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施卫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论坛主持人)

施卫良院长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从副中心本身的概念谈到副中心的开发建设模式,这些都是未来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过程中要面对和研究的问题。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从空间优化、功能优化的角度来考虑,而是要起到一种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就是未来中国的城市建设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新范式进行?城市怎样给人提供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只有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才能对副中心、对城市建设,包括对未来的规划转型更有价值和意义。

(以上内容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根据专家在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自由论坛上的发言编辑整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