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员心得> 正文

何常清:低碳生态规划建设的“三化”思考

--参加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习心得

2017-07-17 10:3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何常清 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  

本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低碳生态相关规划研究的技术人员,参加了2017年6月8日-23日由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大学联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能源基金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联合举办的“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

本次工作营培训的学员以各单位的技术骨干为主,在学员交流环节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动形式,将每个小组视为一个项目团队,既保障了每个学员的案例实现深度交流学习,拓展思路与视野,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员的归纳总结能力。虽然仅有6天的培训时间,但通过专业老师授课、实地考察、学员互动交流、教师点评等环节多样、形式丰富的教学,既收获了友谊、又提升了自我。

低碳生态规划理念“常态化”。通过教师授课与全国各地学员间的项目交流,发现“低碳生态热”已然不在,低碳生态型的规划项目不再是各单位规划编制的重点,而是将“低碳生态”作为一种理念,落实到总体规划、控规等法定规划体系中,并将其作为前置内容,深入到各自参与的项目中去,通过法定规划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低碳生态内容的落实。

低碳生态技术应用“普遍化”。本次培训学员交流的项目中,以资源环境承载力、CFD通风模拟、GIS空间分析为主的低碳生态分析技术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同时,为推进建设项目的低碳生态化,如地源热泵、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综合管廊、新能源等诸多低碳生态技术都得到了充分应用。但对低碳生态技术的应用需以“因地适宜”为基础,兼顾其“经济性”,且需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考虑。

规划实施管理亟需“精细化”。虽然低碳生态理念在项目中得到充分考虑,但仍应充分考虑规划的空间属性,将控规的指标控制与用地作为重要抓手,通过设置合理的控制指标及用地安排,进一步提高规划内容的可实施性。此外,对低碳生态技术的应用,需强化其施工监督与日常管理,保障效益的发挥,同时,对多种低碳生态技术的组合,需充分考虑各技术之间的特点,提高低碳生态技术的组合效益。

本人通过本次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的培训,既学习了低碳生态理念在规划项目的落实,又看到了低碳生态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切实感受到低碳生态规划认识、低碳生态热点应对等方面的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知识理论水平,提升了规划技术能力,必将成为今后规划及研究项目中的有益指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