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员心得> 正文

贾铠针:记一场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清华园夏至学习交流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培训心得小结

2017-07-17 10:4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贾铠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

落笔之际,首先要衷心感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大学联盟、能源基金会,为我们提供营造了一个如此宝贵而难忘的学习平台与交流环境,感恩有机会在二零一七年夏至前后的清华园参加为期六天的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于我而言,尽管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工作,但再次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有师长同学相伴,同学习共讨论,一声“同学”将而立之年的我“穿越”至少年,这样的“重回”校园之经历于我是弥足珍贵而难忘的。

回味这近一周的“恰同学少年”之工作营学习交流,我想用三个词加以概括总结--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

谈及广度,无论是从工作营培训之主要内容、还是学习交流组织形式、讨论之主题、抑或是学员构成等,都可见主办方和组织方的良苦用心,尽可能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低碳生态规划建设之不同视角,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聆听不同声音之学习交流氛围。授课内容上从张泉教授“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概述”、毛其智教授“人居三”与《新城市议程》,到尹稚教授“走向低碳--设计结合自然,设计为人服务”、王炜教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低碳交通规划”,再到谭纵波教授“低碳理念下城市规划可能性再思考”、杨保军教授“双修让城市更美好”,每一次三小时的讲授都是精彩纷呈,从国际到国内,由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由技术到人文,从目标到过程,由问题再到新问题,涉及内容之广之丰富,可谓“烧脑”不断,由思考引发更多的思考;工作营学习交流之形式也是丰富多彩,除了集中讲授,还有现场实践调研、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点评,让我们不仅是听师长们讲,还能更多的与师长同学互动,就某一问题、某一观点、某一技术等展开讨论与交流,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增加更多思考认识之角度;此外,工作营的“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有规划编制单位一线工程技术骨干,也有规划管理部门从事项目审批、管理者,有规划建设部门从事建设实施与运营者,还有从事规划教育、科研的高校教师等,正是因学员构成之广,从而在分小组讨论等学习交流环节中大家带来了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类型的低碳生态实践项目,继而产生不同思考之分享,不同模式之探讨,不同观点之碰撞。

谈及深度,回想六天的学习交流,除对低碳生态规划理论、技术、实践等内容有了更多层面、视角的认知与知识建构,更觉深刻的是来自师长与同学们所谈到的“困惑”、“问题”、“反思”。关于“困惑”与“问题”:有来自规划编制者的困惑--如何将生态项目从技术层面落实到实施建设层面;也有来自规划管理者的困惑--如何将生态项目从技术、理论角度与实际建设、长效管理运营有效衔接;还有来自我们规划教育者的困惑--面向转型我们的规划教育如何更好回应专业之分层,专业之本体;不止于“困惑”,我们在交流讨论中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新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生态规划的突破点和发展方向”、“政府主导的标准化和政策性规划中如何体现地方特色”、“自上而下过程中如何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如何避免一刀切标准化单一化;自下而上过程中如何激发当地居民生态观念、参与热情,如何协调平衡相关利益方”、“资本导向、权利导向夹击中如何保障落实生态优先环境导向”、“生态项目的长期性如何与现有政策体制、编制管理体制矛盾协调”、“生态项目、双修如何真正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真正以人为本”……关于“反思”:面对种种困惑与问题,我们也在小组讨论以及大组交流点评中提出了作为规划编制者、规划管理建设者、规划教育者的一系列“反思”--关于专业本源、专业核心价值、专业边界、专业操守、专业编制、管理运营实施体制等反思;于我个人而言,这些“困惑”、“问题”、“反思”所带给我的后续思考,在工作营结束后的这一周及未来的很长时间都会持续“发酵”与“萦绕”。我深知,正是这些“发酵”与“萦绕”,融入我今后的教学、科研、生活、与他人更多的交流之分享、探讨,将带来更多的深度思考。

谈及温度,委实有很多话想说,短短六天却有诸多体会与感悟。这温度来自感动--感动于大热天里长者毛先生、石大大、张书记、曲老师以及各位师长们不辞辛苦、一坐就一整天儿、耐心认真聆听我们这些后辈的“困惑”,“问题”,与我们共同讨论,为我们解惑答疑,指引方向;感动于大热天儿清华王老师、学会张老师和好多位来不及认识的公共服务志愿者们对我们的辛苦付出、体贴照顾、善意温暖;这温度来自动容--因“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将各自“困惑”、“问题”、“反思”真心与共而动容;因“困惑”、“问题”背后的无力感、挫败感中依然坚持着、执着于“专业热爱”的初心与追问而动容;因我们第三讨论小组“班长”邹涛、“支书”汪淳以及各位大江南北可爱同学而动容;这温度来自“为人”的美好--清晨朝阳中校园里身旁经过骑着“小黄车”的深圳李同学一声“贾同学,早上好……”;傍晚夕阳下熙熙攘攘、三五成群收工、放学回家的老老少少们--热闹的人间,为人的温度。

今日,夏至已过,小暑即来。

难忘二零一七清华园夏至“同学”时光,我相信,多年后,依然会记得曾经的感动、有过的动容,以及那曾被你们他们我们所赋予的温度、给予的力量。

愿我们,来日方长,山水相逢。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员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

贾铠针

2017.07.02雨夜于山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