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员心得> 正文
王丹鹏 洛阳城市建设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周美好的清华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很幸运自己能够入选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也很享受学会给我们营造的近距离聆听大咖的思想、与同行毫无保留的相互交流的氛围,专家精彩的讲授、点评,学员们热烈的交流仿佛还萦绕耳边。
通过此次工作营的交流学习,不仅使我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重要的是打破了长期一线工作形成的思维定势,开拓了思路。现将此次工作营的几点感悟整理如下:
一、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规划从最初满足计划经济发展需要,到以资本为导向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到现阶段的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始终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也体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说之前我们的规划考虑较多的是各种规范、技术要求的话,低碳生态规划则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导向,以“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为目标,后者显然更能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也更符合当下民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城市是全社会参与建设的复杂综合体,对规划师而言,我们应该为社会大多数人代言,低碳生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必须转变现有的城市规划理念、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手段进行创新,由关注城市功能用地的平衡走向重视城市发展的碳氧平衡,更加关注人在空间中的感受,利用技术手段,增加人与自然的亲近感,提升空间品质。
二、小到街角,大至整个城市,皆是低碳生态施展的空间
张悦老师在介绍清华建筑学院的时候,引用梁思成先生在创办学院之初说过的一段话:“所谓‘建筑’的范围……细自一灯一砚,一杯一碟,大至整个城市,以致一个地区内的若干城市间的关系”,我听了之后很受感动也很有启发:低碳生态的理念不仅体现在整个区域、整个城市,更多的存在于街角、地块,我们不光要重视大的空间组织结构上的生态低碳,更要借助精细化的设计手段,层层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具体的项目,增加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低碳生态需要因地制宜
低碳生态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植入不适合当地的生态低碳措施。北京长辛店生态城在规划建设时预留了微风通道,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综合利用了太阳能、地源热泵、燃气等能源,从理论上讲是个不错的设计,但通过详细了解我们发现,太阳能热水只能解决大约30%的热水需求,地源热泵在供热季也不能达到供热需求,还需要借助燃气锅炉联合供热……;北京未来科技城园区按照“创新、低碳、开放、人本、共生”的理念进行规划,园区内建有雨水花园、生态水沟、地下综合管廊等低碳生态的基础设施,但是面对干旱少雨的北京,雨水花园、生态水沟蓄存的雨水尚不能满足植物自身的生长需求,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四仓的干线管廊内,电力仓就占了两个,污水管线却无法入廊……从理论到实践,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对于破解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改善城市粗放发展方式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对规划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夯实自身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跨界协同,注重对规划实施的跟踪与持续改进,希望不久的将来,规划可以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