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员心得> 正文
唐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因雷阵雨滞留机场遗憾错过了工作营的开营仪式。待到次日加入的时候,已然与两个重头报告失之交臂,但无边界的信息共享和学员间交流,让为期三天的主旨报告并未因此有丝毫精华错失。从“人居三”关注公平公正的人的可持续发展到“城市双修”导向下的规划建设实践,从低碳规划设计的理念方法到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优化完善,工作营提供了一个触碰前沿,广度深度兼顾,技术方法、思想导向、价值观念无不涉猎的知识盛宴。在这里,工作营不仅打通了知识与学科的边界,更将学员们从繁重的日常中解脱出来,得以静心,得以再度深思人与自然的本质与关系。
入营第四天,对“长辛店”和“未来科学城”低碳生态规划及新技术应用的考察,实现了成功与遗憾的双重呈现。成功是经验的传达与技术的示范,亦是规划的理念和信心的坚持;遗憾则独具启发性,揭示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改进的使命,也透析出客观真实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回应。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地源热泵、太阳能集热--因采用此类技术及推行新能源利用而获得星级的绿色建筑,常常在后期运用中陷入技术和设备停用的尴尬境地。技术的稳定性和地域适应性、全运行周期的成本收益核算、整体监管的动态绿色评价体系建构……一系列挑战需在持续的实证探索中涅槃重生。
最后两天,学员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专家交流成为工作营独具特色的重要一笔。来自规划院、高校、政府管理部门等不同机构的小组学员在点评老师的引导下,集体分享和讨论了大家从一线工作经历中带来的规划设计项目、研究课题、管理方法和未来畅想等。基于低碳视野的风环境研究和模拟,引出了关于通风廊道与污染物扩散的批判思考;对不同人群热脆弱性的空间分析,衍生出关于以人为本的深入对话;聚焦规划设计方法的生态城、城市生态廊道、市政设施与健康城市规划设计,将规划实践的经验得失和盘托出;管理视角下的低碳生态城运作及智慧规划平台建构,则将规划实施与未来相连。从听课、考察到学员自己的实证交流,知识的体系在有效编织和提升。短短的交流,结下的是友情,交换的是观点,获得的是建议,汇集的是人气。
营期六天,余音绕梁,收获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