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员心得> 正文

张海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操作

2017-07-17 14:3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张海军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很荣幸其实更多的是激动能够参加本次工作营的学习机会,收获甚多。自开班以来,为期6天脱产学习,让自己有了全面了解低碳生态城市的本质、今后发展主导方向及目前在实施中存在的不足。这段时间里老师们给予的不仅仅是低碳生态知识的输导,更多的是对规划专业所持有的一份态度和热情。学员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及帮助,同样也使得自己受益匪浅,看到了不同身份、不同角度面对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解以及各自的独到观念。

通过这样形式的交流与学习,以及规划学会精心挑选的实际案例考察。多层次、多方面使得本人对低碳生态城市从理论到建设到后期运维管理,有了相对深刻的认识。深感这次工作营的交流学习活动对自身今后在低碳生态方面的落实层面上意义深远。各位专家的指导与建议,各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专业体系认知上的不足,同时也有了全面了解行业动态的机会。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本次规划建设工作营活动组织上主要围绕“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低碳城市规划交通、城市‘双修’”等内容,通过课堂培训、专业考察、案例解剖、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教学。对本人在低碳生态规划认知能力提升方面,具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理论建构方面

通过此次学习,认真聆听了各位专家以及学员提出的一些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并做了详细的记录与总结,使得自身对低碳生态理念有了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的感知认识。最为记忆犹新的是毛其智老师提到的“城市的核心是人,国际上最重视的是城乡居民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政府应有计划逐步推动城乡的社区建设,不断增强居民对属于自己社区的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维护的能力。”及尹稚老师提出的生态城市如何利用地形精细化分析做到保护山水景观格局、保障生态循环、保证城市安全等方面的具体项目实践。在学员互相交流时谈及低碳生态能源时提到,需要因地制宜,要根据自然条件、政策导向、建筑功能等原则进行定量分析,而不能再传统的“拍脑袋”决定思维,这些都给自身在低碳生态城市的认知上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操作实施层面

在深刻对理论的认知基础之上,通过案例实践的考察以及学员们对具体实践探索的交流中,更加深刻的认知到低碳生态城市的意图落实以及后期操作实施层面上的相关知识体系。大家的积极发言也对一直自身在低碳生态城市规划项目运营中困扰自己的问题有了些更加详细的认知。如:政府主导的低碳生态标准化和政策性规划中应更加结合地方生态特色;在具体项目规划内容中应更加注重体现低碳生态理念的可落地性与实施性;低碳生态理念在不同专项规划层次中的角色和要求应在成果中予以明确体现;存量规划和生态化更新改造中应积极探索新的低碳生态规划模式,并具体提出适用性的考核指标,以便于政府后期管理。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已结束了本次的学习。虽回程已一周有余,但工作营开展过程中各位老师及学员对低碳生态城市这一城市规划发展体系的前瞻性报告及交流场面仍然记忆犹新。本人也针对这一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在院所各层级进行了互动交流,同样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深刻的内部讨论。相信在未来具体项目进程中应该会起到更好的引导与指导作用。

最后,再次深深的感谢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大学联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能源基金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各位敬爱的老师、可爱的学员。规划前行的道路上有你们的坚持与教诲,深深的坚信明天的城市会比今天的城市更加美好。

在此,自己想说一声:谢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