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珏:同济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已经进行了三年的合作,目前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 聚焦的主题是上海城市社区,社会学系基于对包括新建商品房、老公房、新里旧里等上海市13个不同住区类型的社区的调研,从社会学关注的公众参与、社区认 同、社区养老、社区健康、社区记忆以及公共政策等维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但是,第一期研究的基本视角还没有确 定,也没有将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
今天圆桌讨论的目的就是希望社会学、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集思广益,为我们第二阶段如何开展 研究以及研究途径出谋划策。第二个阶段我们想要“聚焦”,有两种意义:第一是调研范围开始缩小,研究距离集中。起初我们对各种住区类型的调研是非常广的, 但是要深入挖掘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会比较困难。我们想用几年的时间,一个一个类型去做,今年就准备聚焦法租界、公共租界、日租界等表达上海海派文化的遗产社 区,以及像石库门等成为城市象征的遗产社区,并进行深入的调查。第二个聚焦就是研究内容的集中。我们既研究养老,又研究健康,这样相对分散,做不到真正聚 焦,难以突出研究特色。基于这一考虑,我们今年想对老城区一些比较突出的特征进行研究,于是聚焦了4个社区主题:第一个聚焦主题是位于上海黄金地段的老城 区的城市更新问题,涉及到在里面居住的人如何更新以及城市布局怎样更新的问题;第二个聚焦主题是新里、旧里等承载的社区记忆问题,这些新里、旧里作为城市 生活及文化象征构成了城市居民深切的记忆认同;第三个聚焦主题是遗产社区的健康问题,现在老城区的养老很重要,50%、60%的居民都是老人了,而且健康 问题在中老年以后发生率急剧上升。我们会考虑一些健康问题,希望做出一些别人不太能想到的,别人不太能思考到的,通过我们的调研来发现问题;第四个聚焦的 主题就是社会的融合。由于现在所谓的“都市绅士化”推进,中产阶级甚至非常高端的欧美高管也住到老房子里面,导致了一个房子里面既有退休老人,也有老外, 还有农民工在里面,这样的融合怎么做?或者是怎样融合起来?遗产社区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权利分配的问题,它反映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状 态。
我们第二期的项目目标有三个:其一,融入社会学思考;其二,为城市规划做出贡献;其三,希望发现一些迄今为止未得到重视的、中国社会的 新问题。如果可以做出来,我想我们的目标基本就达成了。当然,我们在第二个阶段研究中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研究方法的选择。我们需要从多大范围来做? 我们是要进入定量的过程,还是直接进入个案研究,或者说进行中观层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如何切入研究?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给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