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成果比较完整的反映了设计初衷,汇报整体思路很清晰。每个地块所采取的方法一气呵成,提出的具体的更新方法和策略也很有创意,结合了对西安的一些判断,尤其是基因失活,重新焕活基因,寻找复兴的源点,将源点做为催化的要素,从而带动整个旧城区的发展,这种思路是非常好的。
问题及建议:
1、如何应对这个地区居民的演替。
2、怎么把方案变成现实。
3、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还可以再深入挖掘居民的看法。
在空间形态的设计上做的比较深入,对形态风格的认识是很敏锐的,表达的设计手法也非常好。
问题及建议:
在空间的文化形态、文化风貌方面的表达上略显混乱,因为语言的选用和所要表达的题材、地域文化以及当地历史风貌是相关的,今后要有所注意。
和中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把联外和环内结合起来考虑并增加了居民调查,使得在选择片区的时候更加有依据性。针对6个不同片区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分析,采取的对策也是有差别化的。
问题及建议:
1、前面的几片作为毕设还是不错的,城市客厅部分的设计想法很好,但是也要得体。
2、对一些地区的改造更新不一定全部积极干预,要有弹性,留有余地,真正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政策因素。
简练的把上次内容进行了梳理,重点放到了基因复兴的几个手法在各个地块的应用上,整体上非常清晰,非常好的贯彻演绎着规划的理念,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所有过程中把主要的理念进行实践运用和深化,主题突出。提出以基因修复作为主题,并且提出了几个大的手段、方式,每个小组在做每个块的时候都做了一个比较好的演绎。
问题及建议:
1、真空带的概念我不是很认同,老城在发展的过程中,原来高价值的地方会率先进行更新、复兴,边缘可能价值低一些,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后价值就会凸显,也就是中心和边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把它当做一个真空带有点武断,要有一个更加客观的判断,并且在每一块里引入时间概念,这样会引入很丰富具体的内容。
2、几种方法要有所穿插,在重组的地方哪些属于植入,哪些用的是置换,哪些要好好保留,这些要注意到会更好。
总的来讲是一个好的设计,逻辑性比较强,在一些地段的模式上的应用比较好,比如基因植入、置换及重组的应用,有一定的焕活因素的体现。
问题及建议:
1、在设计中偏重对老城活力的焕发,本次设计主题是现代生活,对应起来感觉略有不足。
2、保留原住民策略,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对居住环境等要素也要有所回应。
3、联外方面,考虑到了功能,因为城墙在空间上是一种组合,从历史文物保护方面看不可能去做改动。在对城墙功能性理解方面有点不够深入,在原城墙空间活力的焕发上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感觉强度不够。
在设计思路上体现了现代生活的多元要素,抓住了更新改造最核心的部分是机制,从“微”的切入点,自下而上的充分考虑了居民参与等旧城改造中的问题。在地块设计方法上的演绎也比较成熟。
问题及建议:
1、触媒的选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否带动其他的小触媒等问题值得推敲。
2、多元的设计思路没有贯穿始终,后期设计师的主观意识表现的比较强烈。
1、与其他几个团队相比,成员少,增加了工作量。
2、比较好的协调了社会学、经济学与空间设计的关系,发挥了旧城的生机活力。
1、重视了机制的研究,而不只是重视最终呈现出来的空间形态的结果。
2、重视了分析不同阶段的设计策略。
3、考虑了弹性空间的运用以及体现了互联网思维。
问题:
1、关于源点,为什么源点是在这里?
2、墙的阻断的问题,体现的时候对以这个角度为核心的手段有点不清楚。
1、深分了六大片但是没有刻意的去追求每个片区与总体的关系,而是让它保持个性的往前发展,虽然从一方面来说比较松散,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体现了一种设计的价值观,因为每个片区采取的基本的原则是共通的,比如分析的手段、定位的问题、机制问题等。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单独的做一个完整的设计,而是在帮助学生测试自己的能力,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
3、提到的微议问题很好,将来应该会在城市规划中做更多的探讨。
问题:
试图把个体间联系起来,但是没有巧妙的找到能串起来的要点。
1、重视城市更新机制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的作用。提到了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合资方的多方合作,根据不同的地项采取不用的方式来进行更新,有利于原有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的保留的开发机制。
2、提出了微更新,对这种渐进性的更新改造模式印象比较深刻。同时比较完整的表达了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问题:
比如在城市活力的再现、居住环境的明显改变等方面,思路方法上有点保守。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知识,综合全面的展现运用在设计成果中是值得肯定的,思路和解决方案都有很强的逻辑性,有创意性的提出“磁性社区”的构建。
问题及建议:
1、对旧城更新未来的基本定位、基本路径,是否存在必然的确定性的选择,还是说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愿景,要推敲。
2、感觉同学们的激情和投入有所欠缺,希望看到出更多的精品。
思路到方案都非常好的体现了城市规划的思维综合体特性。比较好的将社会学理念和政策性、公共性与城市空间设计融合在一起。
团队成员思考问题有高度、系统、全面,在延续最初的基本理念和思路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着眼点放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产生无限的可能性上,我是赞同的,因为仅仅有传统太厚重略显暮气沉沉,仅有现代的太单薄。
目前老城面对的空间环境困境的背后是社会经济的困境,社会的困境是文化的困境,所以抓住文化的主线来着力我认为很恰当,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如何面对物质的衰败和未来的需求,从文化的角度来做是适用的。
这次聚焦在三个策略,在关注人的角度,关注社区上还是下了功夫,而不仅仅是适老,策略仍是基于这个资源的梳理,关注文化价值的挖掘利用,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源,分别采取不同的针对性强的措施。
思路的链条比较短,逻辑清晰,值得鼓励,从毕业设计的角度来说是不错的。与其他学校团队不同的是,同济团队选择了一个比较理性的研究方式,个人感觉他们是将设计真题当做了假题来做,选择了其中一个片区,在比较短的设计过程中,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深入研究的方面上去,所以激情上显得弱化了一点。
也存在一个问题,做规划的时候如果局限于一个地段,往往会是基于这一个地段进行思维发散,不去考虑判断其他地段的可能性的话,往往会判断失误。
问题及建议:
1、空间句法方面,如果人为的干预了客观的情况下,再用理论去做测算的话,是不成立的,所以使用方法要科学。
2、虽然链条比较短,但是想象和借鉴的因素比较多,缺乏现状成因的分析。
针对旧城更新提出的问题比较直接、敏锐。归纳为现代生活与传统之间存在冲突,强调文化传承提出传统空间要保留,但是怎么去适应现代生活。还有原住民与焕发城市活力间的矛盾等。同时,印象深刻的是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更新方式。
问题及建议:
城市空间的更新策略中,对传统与现代两者有点割裂,实际上一些新老空间的功能更新是可以放在一起看待的。
1、对城市历史的理解和把握上很有心得,西安是座了不起的城市不在于历史与物质空间的遗存,而在于人民在方方面面表现出来的厚重感、历史感与文化感,同学们对此有很好的继承,而且能够在方案中有很好的体现。
2、方案相对来说很全面,全景式的展现使成果很完整,对毕业设计来说很难得。
3、设计思路连贯性很强,方案的可行性与研究角度表明同学们在设计方法与分析方法上已经达到一定境界。
4、对共享空间,如菜市场等非常关注。现代生活并不是要放弃传统人性化的要素,相反要继承其中有营养的内容,将其吸收、提炼出来并在方案中呈现出来,从这一点来说这是一部充满感情的作品。
问题:
对产业、就业的考虑不够全面;对生活圈的分析不是很容易理解。
1、设计中有强烈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识,对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城市设计需求的分析,从文化体系上、文化概念上,对今后的文化需求作了及时的分析,而不是流于表形。
2、方案直接反映出了有机更新这一理念,对旧城的保护和改造,不是简单的保护,也不是简单的改造,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保护旧的同时要有新的理念、新的表达,这是最难的。国内真正做得比较成熟的有机更新也不是很多。最容易做到的是对一个小街区、小片段的更新,而要对西安这样一座比较大的古城进行有机更新是比较难,而你们的设计方案体现了有机更新,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你们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值得肯定。
1、对古城的态度上,西建大的同学们不是在审视这座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是一种平视,深入这座城市去感悟,甚至是仰视,充满对这座城市的崇敬,这是我们对待一座城市应该有的态度。
2、对古城的研究有深度,以“脉”为关键词,寻脉、把脉,至上而下与至下而上的方式相结合。
3、对城市的社会网络变迁了解的更多。
4、设计语言更像陕西话,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感。
5、结尾的思考很可贵,很多城市在拥抱未来的时候忘掉了自己的根,而带着一份寻根的情怀来思考城市的未来很宝贵。
问题及建议:
关注到四扇大门,突破了城墙的范围,但门是由里子走到面子的衔接点,里子和面子之间的过渡点不够明显。
在认识城市方面,从感性角度与理性角度来讲都很精彩。小街区的设计上个性上稍微弱一点,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非常好。在方案设计中学着用了很多做法(不是方法),这本身是一种学习。各个环节间虽然在连贯性上有一点欠缺,但在价值观方面,关怀城市、热爱城市,值得赞赏。
问题及建议:
1、对整个老城区做了一个大系统、粗线条的构建,但西安在变大的过程中,老城区的功能在全市中如何体现呢?这一点上缺乏明确的交代,缺乏必要的依据。
2、鼓励同学们敢于去想、敢于去判断,但社会是错综复杂的,希望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从各个方面继续丰富自己。
对城市充满感情和爱,对城市非常熟悉,能够感受到传统城市中值得留存延续下去的内容;空间的新旧融合比较好,表达比较古朴。
问题及建议:
1、在规划的操作性上,能够注意到土地权责问题是非常好的,多从机制上考虑问题对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有好处。
2、对城市的生活空间、出行网络、社区功能等再有一个整体的方案会更好。
1、方案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很好的改进和完善,这是6所学校中唯一一所以水为主线来做设计的。把水与文化结合起来,这一点很重要。对一个城市来说,水可能是其成因,而文化是其精神与灵魂。把这两点与空间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作和设计的切入点,而且你们在研究中,对文化的内涵、文化载体等方面的深度挖掘都有独到之处。
2、对分析和挖掘方面非常系统和全面,也很实事求是,对慢行的理念的分析恰如其分。很欣赏你们多元共生的构思,在具体地块采取菜单式的组合,很有想法。
问题及建议:
在分析交通问题时,没有把交通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挖掘,更多的是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谈问题,这么大一个尺度上的设计确实需要更为系统的考虑,包括水、文化、交通。
工作体系化设计反映了团队合作精神,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将专家在中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将问题弱化,将可以坚守的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问题及建议:
1、方案反映了水是生命之源,但怎样得到水、留住水没有交代得很清楚。
2、在汇报中尤其对详细规划的汇报中,重复的内容比较多,使人感觉有点平淡。
1、方案很有特色,与中期的方案相比进步很明显,更为实际。围绕生态退化、生活失落、文化衰落三个问题,提出了“论生态、慢生活、谈文化”,抓住了重点。
2、一方面,在水的使用过程中尺度的把握以及与海绵城市的结合,体现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选择了三个片区,每个片区又结合关联密切的要素展开设计,思路清晰,衔接很好。
3、借鉴了关中的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的组织、街巷空间序列的组织,体现了地方特色,也是可取之处。
问题及建议:
偏重目标导向,要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更新类的项目更应注重问题导向,既要有长远的理想,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团队合作做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生态、生活和文化三个方面都揉进设计中,既对大起点做了构建,又对小起点做了具体落实,链条很短,一以贯之,有利于落地。
问题及建议:
用水、生态、文化来改善西安老城,设计很大胆,但完全不提经济问题也不符合实际,既然要将设计落地,就要和社会相结合,就要考虑经济的可行性问题,就要考虑城市发展动力的问题。
对微小空间的设计还是比较深入的,在空间的尺度、功能及相互关系方面做得比较好。从宜居的角度考虑问题,包括对生态退化、文化失落的担忧,也是可行的思路。
问题及建议:
1、我们面对的是历史城区,将来如果真的要做城市改造的话,实施方案中肯定也会考虑上述的问题,尤其是生态方面的问题,所以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以后的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2、整个设计方案,更多是概念规划,提供了很好的设想,但对重要问题要有回答。
3、“论生态、慢生活、谈文化”还可以挖掘的更深一点。生态方面除了水还有其他方面,而且要多考虑如何留住水,生套海绵城市的概念也欠妥。同时还要考虑水与城市生活如何结合。在谈文化方面,文化的厚重感还稍微有点不足。
1、清华的方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很多值得肯定地方,其中最值得肯定的就是把人放在核心位置,以人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2、在展现方式上有所创新很好,尤其以几条游览线路来对整个城市进行总览,是很有想法的,也是很大胆的切入点。
问题及建议:
在做毕业设计答辩时,要完整的体现分析、研究、理念、成果,而现在的表现手法放弃了前两点,重点做成果展现,而这种展现缺少整体感或者系统感,把理性的分析淹没了。
以创新性的展现方式来表达对城市设计理念、空间理念和时代理念的认识非常好,给沉闷的毕业设计答辩注入了清新的元素,使人轻松愉悦。
问题及建议:
中国一直提倡一种中庸的理念。《中庸》中讲到:“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倒不是让大家信奉中庸的理念,只是说在毕业答辩过程中,将你们的这种表达形式降低三分之一,将空间形态以常规方式表达清楚,因为你们的表达方式还是失去很多信息,如对空间的基本概念、思维、认识上缺少信息量。
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紧扣以人为本,多元诉求。将人分为三类:外来游客、城市市民、当地居民,三类游客有不同诉求,围绕这个,梳理三个网络,比较有特点。在中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化划分了十类街巷。
问题及建议:
1、采用了别开生面的叙述方式,这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非常好,但是选用了这种有趣的方式,把结果呈现出来,就要体现一种生活场景,才能与讲故事的方式合拍。所以说,方案本身不能只有风度而没有温度。
2、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惊喜才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设计要塑造场所,就一定要想好播下种子后,所塑造的场所精神才能发育长大。
学规划的人应该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基础,这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既可以对一个城市产生影响,又会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乐趣。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慢慢变得无趣了,主要是因为规划在当前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让人憋屈的职业。
我们说一个好的城市生活,需要多元创造,很多人一起创造才会出现比较人性化的东西,我们只是一元,我们只能是想象生活,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很愿意做规划,但我不快乐。城市规划只是各种推动社会发展方式中的一种,不要把它看得过高。所以我希望今后你们在从事规划工作时,能够在有责任感、专业能力的同时,保持这样一份轻松和快乐。
1、关注城市的整体印象,试图将碎片化的历史文化、公共网络进行重新梳理、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城市印象。历史空间格局、公共休闲网络、城市生活网络这三个网络,通过系统梳理,很好地串联起来。
2、表达方式非常新潮,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展现城市印象,难度系数很高。
问题及建议:
比较关注故事的趣味性,三个故事中“走进历史”,除了12个点外能把中间的路径也要有所表达的话,就可以把城市格局比较完整的呈现出来,所以在大格局的设计上有点欠缺;同样的,在细微的居住空间的表达上,需要反映休闲活动,这就需要建模,工作难度非常大。把城市最有特点的历史空间都揉进去,就会比较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