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时期之际,中央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工作进行专门研究部署。会议上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做好“五大统筹”。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放到了第一位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近30年来的城市工作由于没有考虑到城市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过度的倚重经济考量和城市职能,在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未来新的一轮城市建设应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为此,中国城市规划网邀请多位专家共同聚焦城市发展规律。

  • 张京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京祥: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的经验性特点


S型曲线规律在国家尺度、宏观态势方面确实具有较好的解释性,但是如果忽视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等具体的环境,混淆了其适用的空间尺度,那就成为了谬误,会误导我们的研究和决策,而这正是经验型规律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最大的风险所在。我们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但是,我们更要客观地认识经验性规律背后的“规律”,才能不为表象所惑、不为教条所累,才能真正把握城市发展的真谛和方向。【全文】

  • 孙施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孙施文:城市发展的方向及其基础是多元


多元性是城市最为本质的特征,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城市的活力就源自于这种多元的竞合作用,源自于这种竞合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由此而推动了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发展。没有多元性,或者只有多样而没有多元,城市就会走上芒福德(Lewis Mumford)所揭示的城市崩溃的轨道。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六阶段理论看上去非常悲观,但这种悲观是建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如果城市只追求技术至上、效率至上的发展方式,那么最终必定走向灭亡。这就是为什么芒福德那么强调人文关怀,为什么对技术无限发展的后果保持着警醒和批判态度的原因所在。【全文】

  • 叶裕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叶裕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相互转化规律


工业化和城镇化关系相互转化规律是城市发展规律的宏观表现。两者的关系相互转化,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关系。总体而言,工业化是“阳”,在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城镇化是“阴”,如果有着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及健康顺利的工业化过程,则城镇化始终可以是被动的,只需顺应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营造相应的城乡制度环境、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央的发展方针政策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关系相互转化的规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体现。【全文】

  • 王兴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兴平:浅论开发区发展与建设规律


规律随时代而发展,必须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不能墨守成规。开发区作为一种产业空间,其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市场规律、经济规律的变化。在新型城镇化阶段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在尊重规律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依靠外资、依靠人口和土地红利支撑发展的传统开发区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谋求新的发展方式。但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既不能盲目求成、也不能因噎废食,既要避免人为地逆势 “加速”和逆向扩张,也要避免否定开发区作用,鼓吹“开发区过时论”。【全文】

  • 马 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总工程师

马林:城市交通发展应尊重客观规律和现实


城市交通面临的诸多问题,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纯交通的观点去看待。无论是交通资源优化配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顶层设计,还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大气交通污染、停车难等现实问题,都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理性辨识城市与交通互动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关系,尊重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走科学规划、理性建设、智慧管理之路,对新时期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全文】

  • 杨 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杨涛:正确理解“汽车化”和“机动化”


发达国家和准发达国家(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公交优先发展、有限制发展小汽车的道路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发达国家(英法等西欧国家)在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大肆掠夺弱国资源财产的基础上,有较雄厚的财力来大规模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自然地吸引中低收入及一般市民乘用公共交通,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而香港、新加坡的情况则不同,他们能维持今天的交通结构和良好的交通状况,更主要的是依靠政府有力的限制调控措施。【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