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实现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
在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其中的任务之一。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厉以宁说,“城归”是说农民工进城工作,有了些技术和资金之后,再回乡去创业。他发现,现在的“城归”人数越来越多,“城归”其实想留在城里,想把家人从农村接来。“这说明还是房子的问题,在棚户区拆迁的时候,要给农民留下一部分房子。” 阅读全部 》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表示,从人口流动的曲线可以看出农民工进城优先选择大城市。我国还没发展到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大城市人口向周边扩散的程度。大约到2020年甚至2050年,我国实现现代化,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才有可能出现大城市满负荷、人们更加青睐中小城市的水平。至少到2050年,我国的城镇化战略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保持新常态、中高速稳定增长最重要的发展战略。 阅读全部 》
戴海蓉代表认为,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时,一定要注意要让他们安居乐业,能够在城市留得下,并使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城市规划一定要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要对等,力争建设优质、宜居的高品质城市。同时,还要兼顾城乡平衡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就地城镇化。 阅读全部 》
以人为核心的基本价值取向决定了新型城镇化必然伴随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表现为一种生产关系。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中,劳动者既是生产者又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处于平等地位。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存在城市工商资本或其通过农业资本对农村土地与劳动的剥夺和占有,城乡处于不平等地位。我国城市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三权分置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城乡的各种社会关系处于基本平等地位;而这一平等关系又决定了城乡能平等参与发展一体化,建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同的新型城乡关系。 阅读全部 》
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城镇化的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表示,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中的关键是户籍制度改革。纲要草案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激励机制上,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这样一来,中小城市的落户门槛会进一步降低。提高居住证制度的含金量,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让他们也能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 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