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怀先辈 感恩与追思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规划六十年 | 缅怀先辈 感恩与追思
梁思成(1901.04.20 -1972.01.09),是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推动者,新中国初期多项大工程的主持人与设计者,新中国建筑学术团体的创建者与组织者之一。
梁思成,生于日本东京,原籍广东省新会县,清末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之子。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 年回国到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31 年“九一八”事件前夕到北京参加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于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担任系主任直至1972 年。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
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梁思成先生是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28年,他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了迎接战后复兴的需要,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于建国前夕将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设建筑组与市镇规划组,将城市设计首次引入中国,并成立园林组、工艺美术组、清华文物馆等,以拓展建筑之外延。
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梁思成先生从沈阳东陵调查开始,以毕生的精力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做开拓性工作。其贡献在于:坚持调查研究,从总结匠人抄本经验起步,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法,纪录整理古代建筑遗产。他首先调查现存的清代古建筑,总结归纳成《清式营造则例》;对宋代《营造法式》进行研究注释,并发现当时中国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等;所撰写的《中国建筑史》与《图像中国建筑史》,堪称当时第一部高水平的中国建筑史。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推动者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与张锐合作完成《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这是首次由中国建筑师完成的规划设计。1945年发表《市镇的体系秩序》,呼吁社会重视城市规划。解放后,又与夫人林徽因写成《城市计划大纲》序,继续提倡现代规划理论。1950年,他与陈占祥合作,积极为首都未来发展献计献策,著名的“梁陈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主张发展新区,保护旧城。
历史文物保护的开创者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拟定曲阜孔庙修葺计划、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等。在抗战胜利前,他负责“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在军用地图上标明古建筑遗产所在的位置,编写中国古建筑目录等。1948年梁思成先生结合北京城市建设历史与现实,撰写了《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表示“北平市之整个建筑布署,无论由都市计划、历史、或艺术的观点上看,都是世界上罕见的瑰宝……”。建国后,梁思成先生更为积极参与北京及其他城市保护工作。
建国初期多项重大工程的主持人与设计者
梁思成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建国后,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后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曾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新中国建筑学术团体的创建者与组织者之一
我国第一个建筑学术团体是由古建筑学家朱启钤于1930年2月建立的中国营造学社。其成立初期仍是一个传统模式下运行的私人研究团体。在梁思成先生的推动下,中国营造学社较好地完成了内部结构调整,全面引进现代建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学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成为1930—1940 年代国内研究水平最高、学术成果最丰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古建筑研究机构。
主要论著:
[1] 中国雕塑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 佛像的历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3] 图像中国建筑史.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 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1951.
[5] 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为美国百科全书作.1946
[6] 中国建筑史(单行本). 1945
[7] 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1951.
[8] 清式营造则例(单行本).1934
[9]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建筑学报.1961(7)
[10] 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学报.1954(1)
[11]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文物.1953(10)
[12]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二期.1935(12)
[13]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三期.1935(3)
[14] 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12)
[15] 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一期.1932(3)
(受篇幅所限,只罗列了梁思成先生的部分著作)
1933年,梁思成先生在中央公园营造学社办公室前
1931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天坛祈年殿屋顶上
1950年,林徽因与病中的梁思成讨论国徽设计图案
程世抚(1907.07.12-1988.08.06),我国著名的城市园林规划专家,为创造和发展中国的园林规划学科发挥了重大作用。他提出了大环境的绿地系统、以植物造景为主进行园林发展等学术观点,在将生态学、建筑学、植物学和美学融为一体的新领域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世抚,生于黑龙江省, 192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193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风景建筑及观赏园艺硕士学校学位。曾任广西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农学院、金陵大学教授,上海市工务局处长。建国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园林管理处处长,上海市市政建设委员会规划处处长,建筑工程部城建局副总工程师,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对洛阳、包头、上海、苏州、北戴河等城市和风景区的规划作出贡献。
我国园林“风景区”之名的创始人
程世抚先生关心全球范围内的祖国风景园林。他将中、美加以比较,认为美国最早在世界上建立了以保护自然景观为主的国家公园;我国则以风景、名胜和古迹相结合而著称于世。1953年在勘察基础上完成了《武汉东湖风景区分期建设草案纲要》,首次提出“风景区”之名,它既不同于一般公园,又有别于美国国家公园。在“城市绿化”与“大地景物规划”之间搭起了桥梁,此为联结我国园林三个发展层次的一大创新。
为开创园林新观点和新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程世抚先生很早就提出了绿地系统的连贯性、普遍性、整体性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负责上海市人民公园、人民广场、曹扬新村等工程的绿化规划工作,成绩显著。他提出了大环境的绿地系统、以植物造景为主发展园林等学术观点,在把生态学、建筑学、植物学和美学融为一体的新领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城市园林化的开拓者
程世抚先生十分注重城市园林化的系统性问题。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提出了“区域规划”的主张,从宏观上把握城市园林化。他指出:“我们要使城市园林化,不仅要注意一个建筑群与其园林绿化形成系统,还要使城市与郊区的自然风景、大地园林形成有机整体。他强调各城市园林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而不是一味模仿搬用。他主张把郊区的自然景色组织到城市结构中,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各种动静游憩场所。用植物造景,为园林有连续性的活动画面,显示艺术的节奏和韵律,以多样的变化达到和谐,以组织个别特殊的大量悦目景色达到统一
致力于规划设计的技术及管理工作
建国三十多年来,程世抚先生主持和参加了上海、武汉、天津、洛阳、无锡、苏州、杭州、桂林、济南、湛江、温州、徐州、庐山、韶山、北戴河等城市和地区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风景园林规划。他曾参与制订了全国科学技术十二年规划,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园林学会第一届顾问等。他于1932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后,曾遍访英、法、德、意、比、荷等欧洲各国,考察和研究市政建设和造园技艺,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论著:
[1] 绿地研究报告.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都市计划研究委员会出版.1951
[2] 城郊园林空地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关系.建筑学报.1982(2)
[3] 园林科学发展趋向的初步探讨.建筑学报.1982(12)
[4]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古为今用的探讨.建筑学报.1980(3)
[5] 郑孝燮、安永瑜、周干峙.关于居住区规划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建筑学报.1962(3)
[6] 城市建筑艺术布局与园林化问题.建筑学报.1960(6)
[7] 市规划管理的几个问题.城市建设.1959(12)
[8] 关于绿地系统的三个问题.建筑学报.1957(7)
(受篇幅所限,只罗列了程世抚先生的部分著作)
金经昌(1910.12.26—2000.01.28),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人。
金经昌,生于武昌,后迁居扬州。1925年开始学习摄影,1931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土木系。1938年去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学习道路及城市工程学、城市规划学专业。1946年回国,次年任职于上海市工务局都市计划委员会工程师,参与并修改完成了当时的上海市“都市计划总图一、二、三稿”。同时任同济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教授,在国内首先开讲“都市计划”课程。1952年,与冯纪忠教授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开设国内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1995年,“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会”成立。
创建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
1947年起,金经昌先生在同济大学土木系首先开出了“都市计划”课,介绍当时一些新的规划理论。1950年与冯纪忠教授共同倡议,在土木系高年级开设市政组,并承担了城市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等大部分专业课。1952年院系调整,新建了建筑系,并成立了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教研室。
首次提出城市道路必须分类分级
早在20世纪50年代,金经昌先生就指出道路不在于宽而在于交通能够通畅,必须弄清楚一条道路是为远程交通服务的,还是为联系两旁用地服务的,所以城市道路要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类。50年代末60年代初,金经昌先生介绍了德国的城市道路分类,并提出了对我国城市道路分类的意见,不赞成笼统地提主干道、次干道,认为干道应该是交通性道路,应体现城市道路既分类又分级的思想。
最早引进国外关于“open space”的概念
金经昌先生十分重视城市绿地系统及其对城市结构形态的制约作用。早在60年代初他就介绍引进国外关于“open space”的概念。“open space”今天通常称之为绿色开敞空间,他当时译为绿地或空旷地。他不仅介绍欧洲国家重视“open space”,做到了“城市在森林中, 森林在城市中”,使城市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而且他还有一整套适合于旧城改造规划的工作方法。
主要论著:
[1] 城市规划概论.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4
[2] 城市规划是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规划师.2000(3)
[3] 金经昌等.德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 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城市规划.1979(2)
[5] 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问题.同济大学学报.1959(9)
(受篇幅所限,只罗列了金经昌先生的部分著作)
金经昌、程世抚、钟耀华三位先生制作《上海都市计划总图》
20世纪80年代,金经昌与冯纪忠、李德华、赵汉光先生在同济校园合影
侯仁之(1911.12.06~2013.10.22)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率先在理论上阐明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把侯仁之先生称之为“历史地理学巨擘”。
侯仁之,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籍贯山东恩县,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执教于北京大学,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发展战略顾问组顾问等职。1984年 4月,以中国政协委员的名义提案,首次建议将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八达岭万里长城和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保护公约。
把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创建成现代历史地理学
把古代沿革地理,改造更新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的首创者,是侯仁之先生。1950年侯仁之先生建议将大学历史系课程中的“中国沿革地理”改名“中国历史地理”并获准施行。侯仁之先生指出传统沿革地理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区别,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性质、研究范围等方面进行论述,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开启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先河
侯仁之先生强调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作用,先后开展了京津冀鲁等的历史地理研究,提出了“北京城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的论说,从而为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建立起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对西北乌兰布和、鄂尔多斯草原、毛乌素为实例的沙漠历史地理的研究,为改善西北地区沙漠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借鉴。
开启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首都规划建设的比较研究
侯仁之先生指出北京和华盛顿原本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首都,因此作为国家历史文化集中体现的首都城市,既有主题思想完全不同的一面,又在表现形式上有某种相似的一面。侯仁之先生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气概,为我们开启了中外城市的比较研究,正确地汲取外来文化,以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新时代特色的城市及城市文化。
率先开展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工作
1979 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项国际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4年,侯仁之先生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并征得著名学者阳含熙、城市规划界郑孝燮、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的同意、签名,最终获得批准。正是由于侯仁之先生有着一股对祖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无限深情的爱,又有着历史地理学家独有的机敏,才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主要论著:
[1] 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
[3]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7
[5] 试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6] 试论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城市规划.1997(3)
[7] 从北京到华盛顿——城市设计主题思想试探.城市问题.1987(3)
[8] 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规划.1983(1)
[9] 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地理学报.1979(4)
[10] 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文物.1973(1)
(受篇幅所限,只罗列了侯仁之先生的部分著作)
侯仁之和夫人在燕园散步
任震英(1913.04.14~2005.08.03),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先驱,被誉为“兰州城市发展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城市规划领域中获得全国设计大师称号的第一人”。强调“人-自然-建筑-城市”关系协调,呼吁保持和发展城市特色,把珍视和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放在规划设计首位。
任震英,黑龙江阿城人,于193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曾任甘肃省建设厅总工程师室工程师,兰州任震英建筑师事务所主任技正。建国后,历任兰州市城市建设局局长、总工程师,兰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兰州市副市长,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第六届常务理事。1955年、1979年两次主持了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著有《城市规划十讲》。1990年12月全国设计工作大会授予他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城市规划)设计大师称号,并获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
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先驱者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任震英先生奔波于全国各地,为二三十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出谋划策,起到了匡正错误和提高我国城市规划水平的作用。他曾14次到深圳、5次到西安、4次到大连、3次到唐山、常熟、海口、三亚、哈尔滨、沈阳、贵阳等城市,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兰州城市规划建设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和实践者
任震英先生主持兰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成为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带头人。规划成果成为推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范本。兰州市1954 —1974 年总体规划,成为我国“一五”期间第一个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1979 年10 月29 日,国务院批准了兰州市1978 —2000 年总体规划,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一个批准的、新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
西北乡土建筑研究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西北乡土建筑真正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初任震英先生一手所创建的。1980年12月,在任震英先生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窑洞及生土建筑调研组”,使因文革中断了近15年的西北乡土建筑研究工作得以复兴。任震英先生始终坚持亲自前往一线指导工作,呼吁社会各界对以窑洞为主的生土建筑研究加以重视,为学术研究活动尽可能的开辟良好的外部社会大环境。
主要论著:
[1] 城市规划与建设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1印
[2] 让古老的建筑形式重放光华—一论窑洞及生土建筑.科技导报.1984(3)
[3] 白塔山建筑群设计.建筑学报.1983(10)
[4] 兰州西固工业区规划与实施.城市规划.1981(2)
[5] 我们对城市发展的几点构想.兰州学刊.1981(1)
[6] 兰州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汇报.城市规划.1980(6)
[7] 城市要发展,特色不能丢.建筑师.1980(5)
[8] 珍惜兰州有限山川.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城市规划.1979(5)
[9] 关于兰州市总体规划的情况和做法.城市规划.1978(6)
(受篇幅所限,只罗列了任震英先生的部分著作)
199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老领导任震英(前左)、侯仁之(前中)、吴良镛(前右)、夏宗玕(后左)、洪怡三(后右)合影
任震英观看规划模型
(左起)左国保、任震英、柴应龙、侯继尧几位窑洞专家在一起
宋家泰(1915.05.05-2007.10.31)中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家、地理教育家,我国当代城市地理的开创者,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创始人。开创了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规划的先河,奠定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地理学基础。
宋家泰,出生于安徽肥东,在江苏省扬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地理系。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顾问、理事兼“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组”组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顾问,在国外担任美国《亚洲城市研究协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开创当代城市地理学
在中国地理学界,率先将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城市”这种“焦点”上,宋家泰先生是第一人。当地理界还在热衷于对大区域的研究时, 先生以敏锐的洞察力, 准确地把握了国家的需求和科学发展方向,1975年春将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改造为“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创立了中国城市与区域学科,这一新专业的建设,一方面大大充实了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有力地改变了城市规划学科的传统结构,从而提高了这门学科的科学水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我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科学基础。
提出“城市—区域”理论
宋家泰先生提出的“城市—区域”理论揭示出城市与区域相互依存,不可分裂,其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本质联系。“城市—区域”理论为中国的城市规划开创了新的方向,确定了城市发展方向、定位、发展性质、发展规模等城市规划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一切对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时至今日,中国城市规划中所采用的区域分析方法仍然尊崇宋家泰先生所倡导的“城市—区域”理论基本框架。
在国内首次论述了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办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宋家泰先生就意识到如何发挥中国城镇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完善的城镇体系,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全国各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中国城镇建设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城市—区域”理论应用层面上,宋家泰先生进一步拓展到城镇体系规划,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国内首次论述了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办法。
推动经济区划思想 促进现代经济地理的发展
宋家泰先生经济区划的研究成果“江苏省经济地理区域与城市发展问题”、“苏南地区国土规划构想”及主编的《中国经济地理》教材,对江苏省甚至是全国的经济区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见解,认为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时刻,包括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在内的整个地理学,应该发展为“一门极富于建设性,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性科学”。1981年受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托,先生担任《经济地理》杂志主编长达10年,为促进中国现代经济地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论著:
[1] 《城市总体规划》
[2] 《区域规划基础》
[3] 《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等教材
[4] 宋家泰论文选集—城市、区域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01
[5] 宋家泰,顾朝林. 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地理学报.1988(2)
[6] 宋家泰,郑弘毅,周庆生. 苏南地区国土规划构想.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2)
[7] 宋家泰,顾朝林.论地理学现代区位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87(2)
[8] 宋家泰、郑弘毅、李应明、蒋宁玲. 充分利用“黄金水道”建立沿江“经济走廊”——长江中下游沿江生产力布局研究. 城市规划.1986(4)
[9] 宋家泰.努力提高经济地理学科学水平——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城市规划.1982(1)
[10] 宋家泰.城市—区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一—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调查研究.地理学报.1980(4)
(受篇幅所限,只罗列了宋家泰先生的部分著作)
陈占祥(1916.06.13-2001.03.12)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史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我国在城市规划“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在英法等国享有声誉。1950年与梁思成合写《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一文,即“梁陈方案”。
陈占祥,祖籍浙江奉化,生于上海。1943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1944年获该校都市计划硕士学位。1945年至1947年任第一届世界民主青年大会副主席。曾任上海市建设局都市计划委员、总图组组长。建国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企划处处长,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城市规划》杂志编委、《城市规划(英文版 )》前主编。
编制上海都市计划 提出开发浦东的建议
1946年,北平市政府建设局长谭炳训邀聘陈占祥先生回国主持北平城市规划工作,陈占祥先生毅然放弃学业,奔向祖国怀抱。但受当时时局影响,其北上计划未实现。此后,他又被借调到上海市建设局,担任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图组代组长,编制上海都市计划,于1947年提出开发浦东建议。在沪期间,与著名建筑师陆谦爱、王大宏、郑观萱、黄作粲,成立“五联建筑事务所”,设计了上海渔管处渔码头及冷库。
“梁陈方案”开启了城市规划面向实践的大门
1949 年10 月,陈占祥先生从上海来到北京,参加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企划处处长。他认为北京的城市发展应以“有机疏散”为指导思想。1950年2月,陈占祥先生与梁思成先生一起,提出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梁陈方案”,却遭到否定,使北京错过了一次很好的规划发展机会。
新中国尝试将区域规划同城市建设相结合第一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被平反后的陈占祥先生便开始了对上海、杭州、肇庆、桂林、昆明等城市规划工作的调研和考察。他在参与杭州城市总体规划讨论时建议将周边城市和景区联合开发,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尝试将区域规划同城市建设结合在一起。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陈占祥先生被聘为规划顾问之一,参与了“1986——2000”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而他所推崇的区域规划理论在深圳这块土地上得到了更好的实践。
开拓中国城市规划走向世界之路
陈占祥先生退休后依然活跃在城市规划领域,于1988年应邀赴美讲学,先后任教于加州伯克利大学、康乃尔大学和威列寇斯大学。密苏里州堪萨斯大学还授予他“埃德加·斯诺教授”称号。在美国的大学讲坛上,他进一步向美国各界和大学师生介绍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并吸取国外的有益经验。
主要论著:
[1] 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 我对美国城市规划的印象.城市规划.1989(2)
[3] 建筑师历史地位的演变.建筑学报.1981(8)
[4] 窑洞与建筑. 建筑学报. 1981(10)
[5]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述评.城市规划研究.1979年
(受篇幅所限,只罗列了陈占祥先生的部分著作)
曹洪涛(1916.07.16-2012.06.06)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的开拓者与领路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为城市规划教育、科研和法制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曹洪涛,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东袁庄。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秋任清苑县委书记,1952 年任保定市委副书记,1954年调到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1959年任国家建委轻化工局长,从1961年1月开始,先后任国家计委城市规划局局长、国家经委城市规划局局长、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局长、国家建委城市建设局副局长、国家城建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顾问。1978年起任第二届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前身)主任委员,第三、四届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
将地理学引入城市规划学科,重视城市科学研究的综合性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城市规划工作,时任国家城市建设局局长的曹洪涛先生力主邀请地理学参与城市规划,在北大、南大、中山大学等高校在经济地理系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此举推进了规划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在城市规划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桥梁作用。曹洪涛先生认为,过去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往往就城市论城市,面比较窄。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环境学,城市美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都可以结合起来,推动城市的科学发展。实践表明,这种突破行政部门界限,打破行业分工局限,把城市发展作为综合科学来研究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组织编写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教材《城乡规划》
1961年下半年,曹洪涛先生从轻工业战线刚调任国家计委城市规划局局长,即着手组织进行《城乡规划》教材编写工作,召集清华、同济、南京工学院、重庆建工学院四校专家投入工作。《城乡规划》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从无到有的唯一的一本城市规划方面的学术著作,在建国后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发展史上有着时代性的意义。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1982 年12 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城市发展战略思想讨论会。曹洪涛先生代表建设部直接参与并领导了会议组织工作。为了经常开展城市科学研究活动,会议认为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经过大家讨论,一致推举曹洪涛先生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主任。1984 年1 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正式在北京成立了。由于年龄关系,曹洪涛先生成为中国城科会的顾问。
主要论著:
[1]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2] 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
[3] 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
[4] 曹洪涛.攀枝花:一枝独秀的硕果.城市发展研究.2005(1)
[5] 曹洪涛.与城市规划结缘的年月.城市规划.1999(10)
[6] 曹洪涛.七十不算老 八十还年轻 要继续为城市规划多做贡献.城市规划通讯.1995(13)
[7] 曹洪涛.我国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发展.城市规划.1984(5)
[8] 曹洪涛.积极发展小城镇是一个战略问题.城市规划.1983(2)
[9] 曹洪涛.城市规划工作需要研究探讨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1981(2)
[10] 曹洪涛.城市规划工作要认真贯彻调整方针.城市规划.1981(1)
(受篇幅所限,只罗列了曹洪涛教授的部分著作)
王文克(1918~2006.03.10)历任中央建工部城市建设总局副局长,国务院城市建设总局副局长,建筑工程部城市规划局副局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重要贡献。
王文克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35年积极投身“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1月,任八路军总部学兵队分队长。1938年2月,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5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央组织部干事、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北局组织部城市科科长、华北行政委员会财委城市建设处处长、建工部城市建设总局副局长、建筑工程部城市规划局副局长、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副局长、国家计委城市建设计划局副局长等职务。
我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事业的元勋
王文克先生指导了八大重点城市和上海、北京等地的城市规划,直接参与中央制定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是我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事业的元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王文克先生积极组建城市规划学术组织,并在1956年起任第一届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论著:
反浪费、反保守,大力改进城市规划和修建管理工作. 建筑学报.1958(4)
周干峙(1930.06.28~2014.03.1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周干峙,生于江苏苏州。1947年9月起,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参加学生运动,1949年8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1月参加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定工作。曾任建设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九届全国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树立了中国早期城市规划编制的样板
建国初期,周干峙先生具体负责编制了西安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为中国早期城市规划的编制树立了一个样板。此后,指导并组织编制了上海总体规划以及地震后的唐山市、天津市重建规划。指导编制了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以及其他一批城市的规划设计,并深入研究了住宅建设、城市交通、旧城改造等方面的问题,创议及早综合治理大城市交通。
新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先驱和领军人物之一
周干峙先生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和建设行业实践管理工作,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他提出了“滚动、灵活、深细、诱导”的城市规划新理念,是新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先驱和领军人物之一。他重视调查研究,总结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为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研究成果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周干峙先生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的水资源系列战略研究、城镇化系列战略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和“地铁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建设以及我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论著:
[1]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卷.科学出版社.2015
[2]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论城市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对生态城市的几点基本认识.中国园林.2008(12)
[5] 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2002(4)
[6] 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城市规划.2002(2)
[7] 论我国大城市交通.城市发展研究.1996(5)
[8] 努力提高旧城改造规划水平.城市规划.1987(5)
(受篇幅所限,只罗列了周干峙先生的部分著作)
周干峙来苏参加规划论证活动
周干峙
黄光宇(1935.11.29-2006.10.15)我国山地城市学的奠基人和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的开拓者,在我国山地城市学与生态城市规划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黄光宇,浙江温州乐清市人。1959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毕业,留校任教,他历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乡规划教研室主任、建筑系副系主任,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院长、总规划师,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中国科学院/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峡移民工程咨询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生态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开创山地城市学研究领域
黄光宇先生从山地城市结构的探索入手,渐及城市形态、景观、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区域发展等,系统归纳了山地城市布局结构的四种典型形式,融城市科学与山地科学于一体,提出了“山地城市学”的构想,初步建立了该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总结出一套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并倡议组建我国第一个山地城镇与区域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研究中心,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山地城市科学研究的发展。
致力于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初期,城市发展尚遵循外延式扩展模式时,黄光宇先生注意到生态的维护与改善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还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探索,在1989年乐山市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了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结构形态,该规划成果获四川省优秀规划设计奖和科技进步奖,在多个项目中,他采用生态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发展格局,从根本上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
献身于城市规划教育和科学研究
1959年黄光宇先生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参与筹建了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他主持和参加编写专业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师资队伍、拟定学术研究方向、扩大对外交流,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励心竭力。黄光宇先生参与编写全国第一本《城乡规划》统编教材,并主编了第一本《区域规划概论》统编教材。他积极倡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科研为先导、教学为中心、生产为基础推进教育改革。
勤勉于城市规划设计实践
黄光宇先生注重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四十年来足迹遍及全国12个省区,先后主持完成了100余项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风景区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项目,并多次获奖。正是由于他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不断拓展和深化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并一直走在规划学术的前沿。
主要论著:
[1] 山地城市学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黄光宇作品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3]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
[4] 山地城市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城市规划.2005(1)
[6] 山地城市主义.重庆建筑.2005(1)
[7] 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发展研究.2004(6)
[8]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
[9] 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城市建设.城乡建设.1999(10)
[10] 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城市模式.城市发展研究.1998(1)
(受篇幅所限,只罗列了黄光宇先生的部分著作)
黄光宇
参考文献
[1] 金磊. 《梁思成建筑精神及其现代启示:“纪念梁思成退展105周年”系列活动的思考》.中国建设报.2006(6)
[2] 金涛.《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故事》.民主与科学.2014(2)
[3] 楼庆西.《建筑大师梁思成》.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3)
[4] 胡志刚.《从传统到现代: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的转型》.历史教学.2014(14)
[5] 王绍增.《忆先师程世抚》.中国园林.2004(6)
[6] 何济钦.《报学垦荒终不悔》.中国园林.2004(6)
[7] 许恩珠.《浓浓园林不了情 贡献于上海园林事业的两代人——程世抚、程绪珂》.中国园林.2009(10)
[8] 尹俊杰.《祖国城市园林化的开拓者——记著名园林专家程世抚》.中国园林.1986(7)
[9] 《著名园林、规划设计学家程世抚逝世》.建筑学报.1988(10)
[10] 《深切怀念金经昌教授》.城市规划汇刊.2000(2)
[11] 董鉴泓.《记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奠基人——金经昌同志》.规划师.1998(2)
[12] 廷尉.《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开拓者——金经昌先生》.时代建筑.1988(1)
[13] 陈光中.《侯仁之:封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4] 刘晶.《侯仁之,他把地理引入了历史》.中国国家地理. 2001(12)
[15]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6] 鲍世行.《缅怀良师益友任震英》.城市发展研究.2006(5)
[17] 任致远.《英绩镌留城市间——任震英大师百年祭》.城市发展研究.2013(3)
[18] 顾炳枢.《才德双绝君子风———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泰斗任震英》.文史春秋.2003(4)
[19] 王军.《陈占祥——我国城市规划界的学术先驱》.北京规划建设.2002(6)
[20] 丁霞.《城市规划大师陈占祥》.湖北档案.2005(6)
[22] 马国馨.《怀念陈占祥先生》.建筑创作.2001(3)
[23] 刘晓婷.《陈占祥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4] 《王文克同志生平(1918-2006)》.中国工商报.2006(3)
[25] 周干峙.《发展综合性的城市设计工作》.建筑学报.1981(2)
[26] 《周干峙院士逝世》.中国工院.2014(3)
[27] 《城市如何应对堵车和地震 3000规划专家重庆论剑》.阿普拉.2013(4)
[28] 《周干峙同志逝世》.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3)
[29] 鲍世行.《深切怀念周干峙先生》.城市发展研究.2014(6)
[30] 邹德慈.《追忆黄光宇先生》.规划师.2008(10)
[31] 闫水玉、 杨柳、 邢忠.《山地城市之魂——黄光宇先生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学术追思》.城市规划.2010(6)
[32] 赵万民.《对黄光宇先生学术思想的纪念》.规划师.2008(10)
[33] 李和平.《黄光宇教授对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贡献》.规划师.2008(10)
[34] 陈为邦.《德高望重——深切悼念曹洪涛同志》.城市规划.2012(7)
[35] 陈为邦.《沉痛悼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的开拓者曹洪涛同志》.城市.2012(06)
[36] 《曹洪涛同志生平》.城市规划.2012(7)
[37] 曹洪涛.《我和城市规划结缘25年》.城市规划.2009(9)
[38] 任致远.《一位令人景仰的老人——忆曹洪涛前辈二三事》.城市发展研究.2012(7)
[39] 鲍世行.《送别曹洪涛》.城市发展研究.2012(7)
[40] 《著名城市规划专家曹洪涛同志逝世》.城市规划学刊.2012(5)
[41] 《温故知新 励志永图——访城市规划前辈曹洪涛先生》.规划师.2002(4)
[42] 刘仁根.《曹局长走了,我内心悲痛——深切怀念曹洪涛同志》.城市规划.2012(7)
[43] 周干峙.《规划建设行业的重要组织者和指挥者——回忆纪念曹洪涛同志》.城市发展研究.2012(7)
[44] 蔡建辉、郑弘毅.《宋家泰先生城市地理学思想》.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2)
[45] 张京祥、崔功豪、郑弘毅.《追忆一代宗师宋家泰先生》.城市规划.2008(2)
[46] 《踏遍城乡人未老 一代名师育后人──访宋家泰教授》.城市规划.1995(4)
[47] 李兆汝、曲长虹.《从地理到规划:毕生精力孜孜求》.中国建设报.2006(8)
[48] 张京祥、崔功豪、郑弘毅.《追忆一代宗师宋家泰先生》.经济地理.2007(6)
[49] 《学至深则思 思至深则哲──访著名学者宋家泰》.规划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