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规划工作,城乡规划学和规划工作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也事关亿万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梳理规划领域重大问题难题,是推进规划工作进一步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科协的有关要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梳理规划领域重大问题难题,并将此作为学会的基础工作之一,为有关决策部门研判规划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前瞻谋划和布局科研方向提供支撑,引导规划编制单位、科研机构、高校和规划科技工作者加强相关问题研究,强化科技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建立面向城市更新多维度价值重组的计量和评价体系,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评估更新行动的综合绩效,为未来城市治理中的精准施策提供助益,促成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等非增量型更新行动的有效实施。
在城市空间层面需要有碳排放及自然碳汇评估工具,有能力科学客观分析城市的排放总强度、源头结构等问题。建立适合在城市层面应用的碳排放及自然碳汇评估方法是当前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在城市碳排放与自然碳汇的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对滨海城市这类地理位置特殊的区域更加缺乏规范标准的核算体系。
如何科学识别建成环境自身生命周期及新标准要求之下、不同城市在产业功能发展演进进程之中、不同城市因人口经济变迁与空间建设之间匹配差异之间形成的更新需求,建立多维度多尺度的识别方法,客观判断城市存量空间资源更新的总体规模、结构性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形成总体层面的需求识别和类型化群落化城市更新的需求细分,定性定量认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相关工作开展的科学依据。
基于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建立城市建成环境和居民慢性病患病风险及患病水平指标的关联,识别城市建成环境对慢性病致病的影响因素,揭示建成环境对慢性病致病和疗愈的影响机制,能够为进一步从城市规划和更新建设领域有针对性提出能够发挥慢性病防治主动干预作用的应对策略提供基础研究理论的成果支撑。
城乡规划在最近10年开始较大规模地利用拓扑网络进行城乡发展的现状评估与演绎分析。当前,数字孪生技术使得城市各层次可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拓扑学祛除了问题的冗余部分,更加便于多因子算法应用。若实现两者更好地有机结合,对未来的城乡规划建设及城市复杂巨系统发展问题研究有重大意义。
深度学习如何应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和变化检测研究?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动,关于大型违章建筑、土地利用规划的报道时常出现在报刊或网络视频中,为解决国土资源管理中众多的实际性问题,更多的学者需要深入研究土地理论和内容,并依托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开发相关技术以促进智能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对于探索从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到智能化管理方式的路径,已成为促进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城市内涝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面对不确定的超标降雨,城市内涝需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目前亟需内涝风险区域识别划定技术,识别易发潜在内涝风险区域,为构建城市内涝风险防控和治理技术体系,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内涝提供支撑。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结合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开展主客观结合的民生感知,既是国家部委的要求,也是各地已广泛开展的实践。当前,对民生主观情绪的感知分析与对城市建设运行的客观监测之间的耦合分析技术仍有鸿沟。
在应对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把城市更新摆在尤为突出的位置推动实施,有助于全面系统解决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突出问题。为此,亟需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更新机制,推动城市更新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成为亟待解决的规划技术问题。
碳中和产业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在技术应用、空间利用、政策支持、资金筹措等方面区别于常规的乡村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需构建全面的规划技术体系,推动乡村地区碳中和产业的良性发展。
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供需技术尚不能适应城乡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多元复杂需求,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探索多领域、多学科融合的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精准匹配技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问题。
在智能社会的背景下,公众的交通出行将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空间效应和时空治理模式也需要重视,政府部门、规划从业者和研究人员都应当积极响应这一变革。
隐藏图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