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名镇、名村从规划到保护,必须知己知彼,尤其先要知己——主要是自觉加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领悟。
“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等于是最坚固的国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长河不能割断,文化灵魂不能失落。
文化的认同是巩固的国防。
如果割断了历史的根与文化的灵魂的支持,岂不等于失去了生命传统的基因?等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虚无中起步?或者等于丧失了自己,沦为别人的附庸。不能设想,如果不重视文化支柱,而只是强化物质经济基础,怎么还可以独立自主和不败于世界。中国外国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就是文化。
世界遗产不是“摇钱树”,一旦抛弃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的文化价值和品位高低,而当作摇钱树,那就不可避免地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破坏。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们本身的存在。托物寄史、托物寄美、托物寄意等等,必须是遗产的真实物体、物境的存在才能够依托。不论文化或自然遗产,都是不可能再生的或再造的,只有保护才可以使它们“延年益寿”。
建议立即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停止继续实行原有旧城改造的政策,将旧城区的成片改造,代之以对传统建筑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维修、整治与翻建,努力保持城市的历史风貌和特色。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现代城市,必须把属于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好,还一定要把属于文化的文态环境也保护好。只有这样,才能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迎接举世瞩目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光临。
任何高度的现代化也都是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的必然,那种割断历史的奇谈岂不荒诞?
小城镇问题是个大问题,历史小城镇的保护尤其是一个很迫切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自然和建筑文化有机结合,就不但是一种物境,也是一种情境,引人入胜,动人以情,感染你,启发你的情感。更深刻地、深入地加以品味,还会产生意境。这些就是它的价值,不但是使用价值、物质文明的价值,还是精神文明的价值。
生态环境有污染与净化之不同,文态环境则有文野的区别。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必须有两条腿的支撑,依仗两条腿走路。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保护好文态环境,而不要变成不幸的独脚残废者。
无根则枯、无源则竭,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建筑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纵然能够在工程技术上,在材料与设备上,攀上了现代化的高峰,可是在文化上毕竟并不完美,甚至少点灵魂。
中国的历史建筑,有不少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很高的杰作,不但其物质形象悦人,还能透出一种精神力量,引人感情共鸣。
古城文化区及城外某些文化保护小区 很需要确定一项“五忌”的原则——忌高、大、洋、俗、挤。
我国正在进入改革的新时期,我们已经深深感到,老一套的城市规划概念、方法、模式都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新的历史阶段已经要求我们的规划事业要有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了求得艺术秩序,要在统一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好环境艺术的专门规划。
生活和历史本来都是丰富的,所以艺术创作,包括城市建筑与环境艺术的民族化,也应当是宽容量的,丰富多彩的。倘若能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借鉴同化,民族化的创作思路也就会不拘一格了。
这种到处可见的“方型根基”是千篇一律的,但是由于场合、用处、组织、用材等的不同,或者由于地区、民族等的差异,塑造出来的城市与建筑环境则是千变万化的,中国气味的。“寓丰富于简单,寓千变万化于千篇一律”。
名城保护的基本原则:第一,保护好文物古迹,突出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是保护名城的核心。第二,保护名城的文物,要存其形、贵其神、得其益。第三,名城的文物保护,要内外结合,环境协调。第四,保护名城要讲全局景系。第五,对城市的性质、规模、工业发展、用地布局、环境保护的合理控制,这是保证保护名城的重要关键。
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强、跨度大,如何改革,涉及很多间题。建议首先要扩大城市规划工作的综合职权,使城市的发展与控制,环境与生态,城市与乡村与地区,集中与分散,现在、将来与过去,以及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各种建设的条件,综合布置的原则、方式和适用、经济、美观等等问题,都能有效地统一纳入城市规划蓝图之中。
执行城市规划,好比指挥交响乐队演奏,必须高度统一,任何离谱的音调,都不许可,都是对整体的损害。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 现代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比古代要复杂千万倍。因此城市环境容量的客观条件就进一步成了城市如何发展的另一个决定因素。
离开城市规划的全面安排,孤立地保护文物古迹,或者城市规划工作不把保护文物古迹当作一回事,对有文物古迹的地方不做出应有的保护规划,结果都会导致文物古迹本身环境和附近环境空间比例的失调和风格面貌的杂乱。
风景文物保护区的环境艺术质量,必须强调从全局出发,讲究艺术整体性。保护区内要保证空间比例谐调,保证风格面貌协调。保护区外围附近的文化建设也要同保护区内的景观有一定的呼应、联系、或过渡的关系。
不论城市盖不盖新住宅,盖多少新住宅,都必须首先注意维修旧房屋,充分利用旧房屋,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